
涪江潼南縣城大佛壩河段水環境保護及防洪護岸綜合治理工程完工并投用
建設中的渝西水資源潼南項目區桂林泵站
銅車壩水庫工程主壩大壩封頂
農村人飲“一改三提”項目完工投用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在做好做優水文章上,潼南水利向百萬潼鄉兒女交出一份優異的民生答卷——
當地率先探索的五桂鎮農村水網體系建設模式在全市推廣,目前包括潼南在內的10個區縣正進行淺丘地區農村水網體系的首批示范;
通過實施農村供水保障“一改三提”、五桂農村水網、城北水廠改建等項目,農村供水水質達標率達88.3%,比全市水質提升目標任務高7.3個百分點……
成績突出背后,是潼南水利為民水利惠民的初心使命和責任擔當;是為推動潼南高質量發展貢獻水利力量的底氣和信心。
潼南區水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該區水利局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以及潼南區委、區政府的工作部署,認真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和市水利局的工作要求,搶抓數字化變革、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渝西地區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機遇,大力推進水利工程建設、農村水網體系建設、大中小灌區建設等,助力潼南現代水網體系建設跑出“加速度”,為現代化新重慶建設貢獻潼南水利的力量和擔當。
做好頂層設計
構建“兩江八脈,五橫兩縱”水網總體布局
悠悠涪江水,綿綿瓊江情。
千百年來,涪瓊兩江從潼南穿境而過,境內擁有大小河流135條,其中區級河流16條,鎮級河流63條,村級河流56條,滋養著潼南1583平方公里土地,孕育著103萬潼南兒女。
然而,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水網密布的潼南卻仍在“喊渴”。
這是為何?潼南區水利局相關負責人說,潼南雖然看似有涪瓊兩條大江的滋潤,但時空分布極為不均,加上面臨新的趨勢和發展格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等重大布局,區域供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水利事關戰略全局、事關長遠發展、事關人民福祉。潼南區水利局始終按照《重慶市水利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堅持興水利就是促發展思路,提出了“兩江八脈,五橫兩縱”總體布局,推進實施水資源配置和供水保障工程建設。
“兩江八脈,五橫兩縱”總體布局中的“兩江”即涪江、瓊江兩條大江大河;“八脈”即平灘河、鷺鷥河、雙江河、姬山河、古溪河、復興河、塘壩河、滑灘子河八大支流;“五橫”即依托渝西水資源配置工程,結合涪江右岸水資源配置工程、長征渠引水工程,布局涪江—關門寺水庫連通工程、青云—老鴉山連通工程等水網工程五大工程形成橫向密網;“兩縱”即依托渝西水資源配置工程、長征渠引水工程。
如今,放眼潼南大地,在綠水青山之間,一個個大型水利工程建設如火如荼,一座座現代化水廠(站)拔地而起,一條條新式管道突破了天然險峻,輸水“大動脈”與“毛細血管”縱橫交織,一個個農村飲水工程逐漸告別了服務供水的單一功能,與美麗鄉村相融相契,成為一道道點綴在鄉野間的靚麗風景線……
走進位于潼南區南部臥佛鎮河口村雙河口處的銅車壩水庫,壩址坐落在瓊江二級支流復興河上,是一座中型水利工程,建成后可解決臥佛、小渡3.2萬城鎮供水以及復興河沿岸灌區2.14萬畝耕地的用水和1.52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問題。
項目經理王福介紹,工程包括大壩樞紐工程、借水工程、輸水工程,施工總工期為31個月,總投資為10.5億元。水庫壩長159米,高27米,寬8米,正常蓄水位260米,水庫總庫容1137.2萬立方米。目前,大壩主體已經完工,泄洪道也已完成澆筑,正在修建管理房、閘閥室等,預計今年底將投入使用。
無獨有偶,桂林泵站主體結構和城北干線已完成工程進度的90%,預計今年也將實現全線供水。該項目建成后,將成為潼南區內城鎮供水的骨干水源,可從桂林泵站直接引水至城北水廠,進一步提高輸水管線的輸水效率,優化城鄉供水管網系統布局,有效緩解潼南區67萬人的生產生活用水問題。
補齊水利基礎設施短板、實現水資源優化配置、推進江河防洪治理……一個個項目從規劃變成現實,加速潼南水網建設進程,集聚水利支撐潼南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截至目前,該區通過狠抓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已修建骨干水源6座,在市級、區級重大水利工程的加持下,潼南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歷史問題將被解決,103萬潼南兒女將不再“喊渴”。
全市率先試點
加快農村水網建設補齊水利短板
推動潼南高質量發展,要有水利力度、速度,也要有水利溫度。過去一年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責任擔當,潼南水利聚焦群眾所盼、發展所需,切實把水利事業發展的力度、速度轉化為為民辦實事的溫度,把加大農村水網建設的成效轉化為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走進五桂鎮高碑村唐幫健家,唐幫健的妻子正在灶屋洗衣服。輕輕擰開水龍頭,一股清澈的自來水從水管里溢出來,看到眼前這一幕,唐幫健激動之情溢于言表。吃了大半輩子的井水,老唐家如今改成自來水,這得益于當地在全市率先探索的農村水網體系建設。
2022年底,潼南區水利局按照“確有需要、生態安全、可以持續”和“三先三后”“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原則,決定以五桂鎮為例,在全市率先進行農村水網體系建設。簡單來說,就是對場鎮水廠進行擴建升級,再通過修建水泵、管網等設施,將水管安裝到分散的農戶中。
去年1月,該區水利局采取“兩源、一廠、六網”發展規劃,投資2400萬元進行五桂鎮農村水網體系建設。通過增加10多臺水泵,水廠的日供水能力從400立方米增加到800立方米,安裝158千米主支管道以及自控化和附屬設備等,有效解決了五桂鎮高碑、長嶺、方坡等5個行政村1萬余人的干旱缺水問題。目前二期工程正加快建設中。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由于五桂鎮農村水網體系建設成效顯著,去年市水利局將這一模式進行全市推廣,并選擇了10個區縣進行示范。如今,該區正按照“制水能保障、輸水能到達”工作思路,通過新建水源工程,升級改造一批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建立起“水量充足、水質優良、用水方便、保障程度高”的農村供水保障體系,讓分散農戶喝上了“放心水”。
與此同時,為了抓住全市農村水網建設試點機遇,打破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低、水資源利用不足導致的農村水利供需矛盾現狀,潼南正邀請水規總院專家,按照《重慶市水網建設規劃》加快制定潼南水網規劃,構建潼南水網之“綱”,織密潼南水網之“目”,打牢潼南水網之“結”。
加強灌區建設
統籌生產生活生態 讓良田喝上“豐產水”
眼下正是春耕生產的大忙時節,潼南區青巖子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現場一片繁忙,施工車輛來回穿梭,鉆孔開挖器械轟鳴不斷。
青巖子中型灌區總投資5860萬元,項目建設包括改造中型提灌站1座,整治改造小型提灌站1處,改造渠系6.7千米,灌溉面積5.1萬畝,按計劃工程將于今年建成投用。屆時,可解決梓潼街道、田家鎮和別口鎮等周邊鄉鎮的人飲問題以及每年新增糧食生產能力500萬公斤,年灌溉效益達1077萬元。
作為全面推進該區城鄉供水及灌溉的重要標志性工程,青巖子中型灌區項目于去年開工。除了這一工程,大石橋水庫中型灌區項目、17處小型灌區建設項目等也將在今年開工建設。
農業現代化,水利必須現代化。潼南的水資源分布和基本水情,決定了農業豐產豐收離不開灌溉保障?,F實情況是,潼南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僅為29萬畝,以中小型灌區為主,加上設施年久失修,灌區供水能力減弱。與此同時,隨著設施農業和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農業灌溉用水的頻率增多,水量變大,農業生產用水緊張的問題日益凸顯。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如何發揮水利建設的基礎性作用?潼南水利局通過構建“一水四用、城鄉互濟、三產融合”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型水網,建好“防洪、供水、生態、智慧”四項水利工程,夯實“一站、三庫、百塘”彈性連通的水網水源布局,形成了“生活、生產、生態”互濟互強用水格局,建成自然河流安瀾美麗、水源工程安全可靠、配水管渠循環暢通、工程管理調控有序的示范性工程,助力示范區城鄉融合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
在大型農業灌區建設方面,結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大引調水工程,推進長征集、涪江右岸水資源配置;同時與合川建立引北大灌區,從涪江取水解決涪江北部潼南、合川60萬畝的農業灌溉用水;與銅梁建立涪瓊大灌區,從瓊江取水解決涪江南部潼南、銅梁50萬畝的農業灌溉用水。
在中型農業灌區方面,目前五一、紅巖嘴5萬畝灌區已建成投用;青巖子中型農業灌區今年也將建成投用,大石橋農業灌區也將迎來開工建設。
在一系列水利工程的加持下,農業灌區助力生產生活的效果逐漸顯現。去年春耕,米心鎮種糧大戶李志兵將一條條通暢蜿蜒的水渠,引入到自家的500多畝稻油輪作基地,莊稼不僅解了渴,當年糧油產量還增加了10%左右。借助五一灌區穩定的供水,今年他打算將稻油輪作面積擴大至600畝。
與此同時,該區水利局還推進現代水網建設與鄉村振興、灌區發展、產業發展、糧食安全等產業充分融合,推動水資源優勢轉化為生態優勢、發展優勢,發展“碧道+水經濟”新模式,打造綠色水經濟新業態,把綠色產業作為經濟發展新動能,努力將水經濟打造成為實現潼南區高質量發展的新亮點、新名片。
截至目前,潼南累計投入資金超1.6億元,先后啟動對“壇罐窯”“五一”“紅巖嘴”“青巖子”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配套改造項目,改造中型提灌站4座11處,整治改造小型提灌站3處,改造渠系44.97公里,讓21.42萬畝良田喝上了“豐產水”。
潮涌催人進,風正好揚帆。今年潼南區水利局將堅持興水與民生并重,生態與發展同行,源源不斷為潼南高質量發展注入“源頭活水”,書寫新的水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