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渠總干渠是成都市東北部輸水的一條高速水道,于2023年10月啟動整治,是都江堰灌區“十四五”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工程的重要項目。除了都江堰灌區,“十四五”期間,四川省還同步推進玉溪河、長葫、升鐘、武引、青衣江(樂山)等其他5處大型灌區的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
看地位
大型灌區是糧食生產的重要“戰場”
“這是臨時搭建的一處控水閘門,正在向成都東部新區范圍輸水。”羅家河壩樞紐項目的施工方中國水利水電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的副總工程師兼西南公司總工程師陳時彬指著樞紐上的一處閘門說。
羅家河壩樞紐是東風渠總干渠上的一處節制閘,目前是拆除在建狀態。東風渠水在這里一分為二——龍泉山干渠主要向成都東部新區輸水,新南干渠主要向下游的四川天府新區、眉山市仁壽縣等地供水。
2023年,羅家河壩樞紐的下部結構已經完成施工,這兩天,上部結構施工陸續鋪開,預計主體工程4月底完工。“羅家河壩樞紐多年平均引水量為8.2億立方米,控灌面積達264萬畝,同時為下游生活和工業用水提供支持。”何曉強說。
“大型灌區是四川省糧食和優質農產品生產的重要‘戰場’,是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水利支撐。”四川省水利廳運行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包括都江堰灌區在內,四川省6處省直大型灌區占全省有效灌溉面積的43%、耕地面積的19%,占全省糧食總產量的30%,生活用水供水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41%,年供水量占全省供水量的38%。
盡管如此,四川省大型灌區仍存在一些短板。例如,早期建設標準低、運行時間久、歷史欠賬多,設施老化、灌排能力下降、管理薄弱,亟須通過持續實施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來實現“煥新升級”。
以都江堰灌區“十四五”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工程為例,通過改造渠道443.4公里、渠系建筑物1263處,將改善灌溉面積308萬畝,新增節水能力5.74億立方米,新增糧食生產能力7174萬公斤。
看舉措
從“節水”到“現代化”,改造的內涵更加豐富
羅家河壩樞紐建設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據當地水利管理站負責人介紹,過去水閘的啟閉都必須現場操控,需長期配備3名工作人員值班值守。“項目改造完工后,哪怕在90多公里外的都江堰灌區指揮中心,也可以輕松實現對閘門的精準控制、實時監控,水資源調度管理將更加科學高效。”
與此同時,在玉溪河灌區的百丈水庫大壩上,2023年鋪設完成的大壩道路及安裝的全新護欄讓人耳目一新。新安裝的大壩位移自動監測設備、智能無人機巡視系統均已投用,科技范兒十足。
據了解,四川省“十四五”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項目計劃整治灌排渠道896.6公里,整治與改造渠系建筑物5796座,新建改造量測水建設1851處,同步實施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設。
“不僅工程建設的標準更高了,大型灌區的信息化水平也在顯著提升。”水利廳運行管理處相關負責人表示,“現代化”是此次大型灌區改造的一個突出特點。
此外,四川省特別注重深化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從2021年開始,省水利廳就創新實施以“一體化”為統攬,“信息化、標準化、規范化、企業化、半軍事化”為路徑的“六化”建設,開創四川省大型灌區改革發展新局面。
看進度
今年基本完成6個大型灌區項目建設
“總干渠歲修主體工程完工!2024年春灌開閘放水!”日前,隨著一聲令下,清澈的水流順著總干渠傾瀉而下,位于樂山市夾江縣的東風堰正式向灌區恢復供水,也標志著當地春灌大幕正式開啟。
東風堰灌區是青衣江樂山灌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從2023年10月開始,灌區管理單位對受損程度逐漸加重的總干渠進行大規模整治,這也是青衣江樂山灌區“十四五”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工程的重要內容。
據夾江縣東風堰保護服務中心主任文智勇介紹,通過青衣江樂山灌區“十四五”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工程的實施,360多歲的東風堰首次進行了全線斷流大修,渠道輸水配水能力達到設計要求,增強了工程過水、防洪的穩定性,確保了灌區用水要求。
在武引灌區,通過實施“十四五”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工程,完成了“智慧武引”調度平臺的后期建設,制定灌區“三生”(生產、生活、生態)用水分配方案,進一步提高了對水資源的管理和調度能力,統一管理、統一調度、統一分配的“指揮棒”作用明顯增強。
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2021—2023年大型灌區“十四五”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項目實施,完成水源工程改造2處、干支渠整治襯砌307公里、渠系建筑物改造2416處、量測水設施新建改造610處等,實現四川省新增恢復灌面10.5萬畝,改善恢復灌面120.2萬畝,新增節水能力2億立方米,新增糧食生產能力5592萬公斤。
據悉,2024年四川省將持續強力推進工程建設,完善前期工作、拓寬投資渠道、加快技術應用,計劃完成投資20億元,基本完成6個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大幅度提升灌區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灌溉用水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