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記者從2024年“世界水日”“中國水周”暨“節水中國行”主題新聞發布會上獲悉,2023年我市成功入選國家公共供水管網漏損治理重點城市,市中心城區圍繞到2025年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降至7%以內,每年可節約用水174.3萬立方米的總體目標,計劃投資2.6億元,通過組織實施供水管網改造、分區計量、壓力調控、供水智能化等一大批項目建設,不斷提高供水管網運維水平。
推進供水管網改造。針對市政管網,將灰口鑄鐵管、預應力鋼筋砼管等全部更換成球墨鑄鐵管,緩解供水管網瓶頸、不匹配現象。針對小區管網,通過改造進戶主管及樓內管、采用單獨立管、室內安裝的方式實施改造,有效解決用戶水壓、水質等問題。
實施供水管網分區計量。建立三層級分區計量管理體系,量化不同區域的漏損水量和分布,結合管網圖、分區、水廠、管網監測點、泵站、用戶、壓力監測等信息,將設備、用戶、數據與時間、空間進行有效融合,有針對性地開展漏損控制工作。
開展供水管網壓力調控。構建“廠站網戶”供水全過程壓力監測體系,通過在供水管網增加壓力監測等方式,輔助調度決策,為管網調度、模型校核、管網改擴建等提供指導信息。
優化供水智能化平臺。以已建成的分區計量系統、GIS系統、滲漏預警系統、工單外業系統為基礎,擴展和升級感知層智能化以及信息化建設和優化工作,以更精細、動態方式管理好供水系統生產、運營、服務和管理,提高管理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