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繡花功夫”,改造城市供水管網
供水管網分布在城市地下的四面八方,是維持城市基本運行的重要“生命線”。環市路(國泰賓館—遠洋賓館)一帶的供水管網“服役”已超50年,因使用年限過長,出現管道老化銹蝕、漏水等情況,給周邊市民群眾的用水安全帶來隱患,管網更新優化勢在必行。
為了提升供水安全性和優化水質,讓老百姓喝上“放心水”“優質水”“健康水”,2023年10月9日,廣州市自來水有限公司正式啟動了環市路(國泰賓館—遠洋賓館)DN1000、DN800管供水管網改造工程。
如何在占道施工進行供水管網改造的同時,最大限度保障這一路段交通暢通,在兩個“民生需求”間尋求平衡點?廣州市自來水有限公司下足了“繡花功夫”,在“人性化施工”上出新招,創新施工管理模式和思路,采取“錯峰施工”手段,進行精細化管理和精準化施工,歷時五個多月,穩中有進,以進促穩,跑出了惠民利民的“加速度”,并實現了夜間施工的“零投訴”,獲得周邊居民點贊,成為城市更新改造項目夜間施工的典范。
“貼心式”提前部署,建立反饋機制
“環市路為市區重要交通路段,是連接廣州市越秀區和天河區的重要干道,日間高峰時段車流、人流量較大。如何在不影響市民生活的前提下,保障好施工的進度和質量是我們首先要思考的問題。”該工程的現場負責人李工介紹道。發現該路段供水管網老化,存在供水安全隱患,需要及時更新后,廣州市自來水有限公司當即成立專項工作小組,研究和優化施工方案,經過細致的考量,決定采取“夜施工、晝恢復”模式,即在22:00~次日06:00夜間作業,兼顧施工進度和保障道路通行需求。

無論是白天還是夜晚施工,無法避免地會給市民帶來些許影響,最重要的是盡量降低影響以及取得市民的支持和諒解。在施工開始前,負責該工程的項目組來到施工路段所屬街道,開展“送清涼”慰問活動,并與街道領導班子成員溝通和交流工程情況,取得街道的支持;同時,通過信息時報以及深耕社區新聞報道的微社區e家通等多個媒體平臺及時發布施工信息,并轉發至周邊多個社區的居民群,還在施工路段周邊社區張貼施工公告、施工標語等,通過線上線下聯動的方式,讓更多的市民朋友知曉和了解工程情況,也拉近了施工單位與市民之間的距離。

民生工程為人民,市民的意見和建議十分重要,該工程建立起了反饋機制。根據廣州市推行的占道工程施工路段“段長制”,工程現場負責人作為“段長”,主動“亮身份”,公布聯系方式。施工期間,市民朋友如對工程有疑問或意見,便可直接與“段長”聯系,及時溝通協調解決,提升了文明施工程度,也增強了市民的參與感和獲得感。
“精細化”施工改造,高效有序推進
“每晚10點進場作業,我們會先開挖一段,鋪設管道完成后,在凌晨四五點的時候進行臨時路面恢復,讓白天可以正常通車。”李工介紹,晚上10時到次日早上6時為作業時間,次日早上6時前一定要恢復臨時路面,確保交通暢通。雖然每天作業時間僅有8個小時,但任務量可不少,而且還要根據路面和天氣情況動態調整,達到高效施工。

據介紹,每晚9時左右,施工隊伍到位,列隊進行安全教育,裝著施工設備的車輛在路邊等待進場。晚9時50分左右,交通疏導單位進場,在距離施工點近百米的位置開始進行單車道圍蔽,多名交通引導員手持指揮棒引導交通。10時一到,施工隊進場施工,在8個小時里,有條不紊地完成破開路面、路面開挖、基坑支護、管道安裝、路面修復等一系列標準化工序,在次日早上6時前把路面恢復“如初”。就這樣,日復一日、循環反復地進行“移動式”施工,完成一段即對路面臨時修復,再推進下一段,直至完成整條路段,再對路面進行永久修復。



由于施工路段周邊還有居民區,因此首先要解決施工噪聲問題。根據施工路段的路面情況,施工隊伍優化施工方案,采用兩臺破路機,集中時段進行破路作業,確保在晚上11點前完成,同時作業期間加強噴淋灑水、防塵降噪,既保證了施工進度,也為社區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休息環境。此外,為讓施工更精準、更高效,該工程項目組每天都會開會總結經驗,并根據前一晚施工情況,制定當晚的施工計劃。

盡管這樣的“精細化”施工增加了施工難度和投資,延長了施工周期,但市自來水公司堅持為民導向,從預案到實施,再到施工過程中的不斷優化調整,確保整個改造工程安全、高質完成,取得城市供水管網改造和市民出行有暢的“雙贏”結果,讓供水管網改造這項民生工程處處體現出為民、便民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