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4月10日,上海市嘉定區人民政府正式掛牌,標志著嘉定撤縣建區工作順利完成。過去三十年間,全區上下牢牢把握改革開放和撤縣建區的雙重機遇,沐浴著新時代春風,“嘉”速蝶變、奮楫爭先,以日新月異的發展歷程,加速從市郊“衛星城”向現代化新型城市邁進,譜寫了經濟社會繁榮發展的壯麗篇章。12月20日起,嘉定融媒體中心推出“我嘉三十年”系列報道,從城市建設、經濟發展、社會民生等多維度展現嘉定區過去三十年來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和取得的卓越成就。
“水是生命之源”,30年來,嘉定不斷強化水質檢測,實現從“出廠水”到“龍頭水”的全流程監管,實現由“合格水”向“優質水”的歷史性跨越,為全方位保障供水系統安全穩定織密“防護網”,讓嘉定人喝上更優質的水。
改變水源地,解決“水質差”問題
上世紀九十年代,嘉定的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供水需求日益增加,供水能力存在缺口。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嘉定水廠進行擴建。1993年嘉定自來水廠完成擴容工程,總投資達1100萬元,嘉定水廠的日供水能力得到明顯提升。
1993年,嘉定自來水廠完成擴容工程
上海市嘉定自來水有限公司黨總支書記、總經理嚴國回憶道,隨著嘉定區的經濟騰飛,1992年嘉定水廠供水能力出現了滿負荷,甚至超負荷風險。為了保障老百姓的正常生產、生活用水需要,公司迅速行動,在1993年完成了嘉定水廠擴建工程,水廠日供水能力由6萬噸提高至8萬噸,極大緩解嘉定鎮周邊區域供水需求矛盾。
原先,嘉定自來水廠的取水口以環城河、新練祁河為主,但水質不盡如人意。1995年,嘉定完成墅溝引水工程,之后的6年里,又陸續完成擴水廠、建水庫、敷管網、引原水等多項歷史性工程,實現了從“分散取水”到“集中供應”的模式突破。至2000年,優質長江水覆蓋了嘉定主要城市化地區和工業區。
1995年,嘉定完成墅溝引水工程
“之所以當時水質比較差,是因為原有的環城河和顧浦河等內河取水點水質逐漸下降。為穩定水源水質,1993年起開始啟動長江引水供水,1995年年底,嘉定建成了可蓄水60萬噸的華亭原水庫和供水能力10萬噸的永勝水廠。”嚴國回憶道。
1995年,華亭水庫建設中
朱桂香是嘉定鎮街道葉池社區的居民,幾十年來一直住在老城區,對于水質變化,她感受很深。“那時候一到下雨天,自來水就有沙子,我們居民習慣在水龍頭上包個紗布,這樣可以過濾一下。大概2000年以后就變好了,水龍頭里開出來的自來水變干凈了,用起來更放心了 。” 朱桂香說道。
與此同時,當時的方泰鎮、外岡鎮、婁塘鎮等鎮級水廠仍然采用就近取水及取地下水的方式,水源水質較差。2005年,歸并小水廠實行集約化供水工作被列為當年嘉定區實事工程,開創了上海市郊區自來水集約化供水改造的先例。
嚴國說,當時集約化工作關系到人民群眾切身利益,面廣量大,要歸并的9座鎮級水廠涉及6個鎮、20余萬人口,40多公里的管網敷設和大量管網改造。
“雖然工程量大、時間緊,但最終只用了9個月就完成了集約化工作,從此全區人民都喝上了長江水,真正實現全區的‘一地取水、一網供水’的局面。”嚴國說道。
開啟深度處理工程,從“合格水”邁向“優質水”
隨著經濟的發展,原先的水庫庫容無法進行有效供水調節,同時生產生活對水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7年,隨著“嘉定原水完善工程”正式竣工通水,嘉定地區自來水原水邁入陳行水庫全供應的歷史新階段,原水供應系統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得到質的飛躍。
2017年,“嘉定原水完善工程”竣工通水
為了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出廠水水質,提高應對原水水質波動的能力,2020年起,嘉北水廠、永勝水廠、安亭水廠先后完成深度處理工程,進一步提升出廠水水質,提高應對原水水質波動的能力。
嚴國說,經過深度處理的自來水在口感、色度、濁度等指標上都會有很大程度的改善,水質也更加穩定。這些工程惠及嘉定鎮街道、華亭鎮、徐行鎮、馬陸鎮、安亭鎮等大部分區域。
劉粉喜是嘉定馬陸鎮的居民,“水質好、口感好、水流大”是她這些年最明顯的感受。
據了解,2020年嘉北水廠成為全市“十三五”規劃中長江水源水廠深度處理改造通水的第一家水廠,2021年永勝水廠深度處理工程完成竣工,2023年安亭水廠深度處理工程也全面竣工,標志著嘉定區自來水公司的深度處理工藝實現全覆蓋,嘉定出廠水質實現由“合格水”向“優質水”的全面跨越,防咸保供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2023年,安亭水廠深度處理工程全面竣工
腳下是縱橫交錯的地下管網,背后是千家萬戶的服務需求。水是生命之源,供水安全涉及千家萬戶。30年來,嘉定為盡快幫助百姓擺脫“水質差”的困境,不斷改變水源地、取水口,提升供水安全和品質,實現由“合格水”向“優質水”的歷史性跨越,為全方位保障供水系統安全穩定織密“防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