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余年累計節水4000余萬噸
地大現有南望山、未來城兩個校區,在職教職員工8500余人,在校學生34000余人,共有4個總泵房,校園總蓄水量為11300m³。
建校多年,由于地下供水管網漏損、節水器具老化等原因,造成學校用水量長期偏高。20世紀九十年代末,地大開始引進測漏公司,嘗試合同節水,取得顯著成效。一年后,又在省、市各級節水部門的支持和指導下,成立節約能源與環境保護工作領導小組,進一步“擰緊用水閥門”。
2011年,地大在全國高校中率先開展現代化水電節能監管平臺建設,極大地提升了學校水電與節能管理的科學化、信息化、數字化水平。
2017年,學校委托第三方實施合同節水管理,通過采用DMA分區計量管理、老舊管網改造、漏水點探測修補、更換節水器具等措施實現節水。2018年,地大完成對東區泵房的升級改造,建成湖北省首家智能化、信息化無人值守泵房。
截至目前,地大已打造了4個智慧化無人值守泵房,兩個校區分別建有DMA分區管理系統,共計安裝55409件節水終端用水器具。借助無人值守泵房和智慧供水管理系統,該校不斷完善供水管網圖、排水管網圖,實現了對全校公共區域24小時用水的遠程實時監測。

一方面是擰緊公共設施用水“閥門”,一方面是擰緊生活用水開關。
2020年,地大水電中心技術人員進行技術研發,對學生宿舍樓實施公共直飲水機濃水回收改造項目,利用直飲水提純過程中產生的廢水沖洗拖布、打掃衛生,每年可節約水資源約50噸,該校由此成為湖北省首家利用濃水回收進行非常規水利用的高校。
如今,地大從2002年一個校區年用水量460萬噸降至如今的兩個校區250萬噸,20余年累計節水4000余萬噸,相當于約三分之一個東湖的儲水量。
一年利用湖水14萬噸
在地大的兩個校區共有垂柳塘、錦鯉塘、荷韻塘等5個水塘和人工湖。
地大水電與節能管理中心主任王仲文說,該校在水塘和人工湖里統一安裝了網狀的生態濾床,周邊區域的雨水經過收集排入水塘和湖泊,經過濾后用于道路的澆灑、綠化噴灌和教學樓沖廁。
目前,“4塘1湖”常年保持豐水位,僅2023年學校湖水利用量就達14萬噸,相當于2000余個四人間宿舍近一年的用水量。
同時,地大積極推廣應用節水新技術、新產品,在食堂、公寓、辦公樓、浴室、廁所、水房等用水部位實施改造項目20余項——在洗手池安裝節水龍頭,浴室采用單管恒溫變頻供水、節水噴頭,部分綠地采用多孔纖維棉雨水調蓄模塊,食堂使用節水洗菜機等。
2001年至今,地大多次被武漢市評為先進節水示范單位,先后獲評“湖北省生態園林式學校”“湖北省高校能源管理先進單位”“全國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以及湖北省首批“節水型高校”和湖北省首家“節水標桿高校”。
節水“種子”在校園生根發芽
“跑冒滴漏”露頭就打、上好節約用水入學第一課……近年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多措并舉,將節水宣傳與新生入學教育、學生社團、媒體宣傳相結合,在建設好節水型高校的同時,注重培養節約型人才,使節水的“種子”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發揮資源、環境學科優勢,將節水宣傳教育融入“三全育人”工作體系,開設《水文地質學》等以節約能源、環境保護等為主題的專業,開展節水主題演講、節水作品征集、節水知識競答等宣教活動。
武漢中地水石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彭浩,是地大2019屆水利工程專業博士生。在一次甘肅水文地質調查項目中,他看到當地村民從水桶中取出的水經過沉淀后仍然很渾濁,杯底甚至有泥土。深受觸動的他組建團隊研發過濾水濾芯,成立創業公司,在“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多次獲獎,入圍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被授予“全國最美青年科技工作者”稱號。如今,他的公司獲得19項國家發明專利,產品出口到30多個國家和地區。
據統計,地大3年來節水量超過100萬立方米,相當于500個標準游泳池水量。學校標準人數年人均用水量從近90立方米下降到42立方米,用水單位水計量率和次級用水單位水計量率均為100%,節水型器具安裝率為100%,管網漏損率控制在5%以內,非常規水利用約為14萬立方米/年。在建筑面積和學生人數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地大實現了人均用水量的不斷下降。
地大副校長劉杰表示,學校將不斷深化節水建設,踐行育人使命,共擔節水之責,讓每一滴水都蘊含更多造福師生的力量,為校園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交出更為精彩的節水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