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江干流三江營出發,一路北上,經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東平湖調蓄后,一路向北穿貫穿黃河,抵達山東北部;另一路向東,輸水至膠東半島。
一條南北“生命線”,為優化水資源配置、保障群眾飲水安全、復蘇河湖生態環境、暢通南北經濟循環發揮了怎樣的功用?近日,人民網采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名譽院長張建云,深入探討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作用。

圖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名譽院長張建云。受訪者供圖
“南水北調工程針對我國水資源空間分布極不均勻的問題,切實起到了優化水資源配置功能的作用。”張建云認為,我國地理和氣候條件具備特殊性,北方水資源短缺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實現跨流域、多水源的聯合調配勢在必行。
數據顯示,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運行通水以來,截至2023年11月底,東線一期工程累計抽引江水400多億立方米,累計調水入山東61.4億立方米,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北延應急供水工程累計向黃河以北調水5.88億立方米,使受水區城市生活和工業供水保證率從最低不足80%提高到97%以上。
長江水溯流而上,為千萬百姓送來了穩定和安全的優質水源。張建云認為,南水北調源源不斷地向北方供水,使蘇魯等地抗旱能力顯著提升、生活生產用水保障率大幅度提高。“2016年至2018年膠東四市遭遇連續干旱,東線一期工程893天不間斷向膠東地區供水25.06億立方米,成為膠東半島人民飲水‘生命線’。”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是堅持生態優先、促進河湖生態復蘇的綠色工程。“南水北調調來‘綠色水’,促進了沿線河湖生態復蘇,彰顯了‘生態優先’的底色。”張建云向記者介紹,東線一期工程向沿線累計實施生態補水約11.9億立方米,北延應急供水工程向大運河補水3.34億立方米,南四湖、東平湖和小清河水生態持續復蘇,絕跡多年的小銀魚、毛刀魚等再現南四湖及其支流白馬河。
今年,京杭大運河繼續實施貫通輸水,為世界文化遺產注入了新的活力。對此,張建云表示,東線一期工程建設中堅持“文化興水”,創新推進“水網工程+水文化”。里運河、中運河、古黃河等河道已打造為令人流連忘返的景觀文化長廊,江都、淮安水利樞紐等水利風景區在新時代治水興水新畫卷中綻放異彩。
南水北調東線輸水通道的順暢,賦予了古運河新的生機,也為南北經濟往來和生產要素雙向流動帶來了新的機遇。受益于此,蘇北運河貨運量由2013年的2.7億噸提高至2021年的3.4億噸,超過5條京滬高速公路的貨運量,是萊茵河的1.5倍。臺兒莊斷面貨運量由2010年的3590萬噸增加至2020年的5146萬噸,增幅達43.4%。南北水運大通道,為構建穩健韌性的經濟體系提供了堅實支撐。
凝望著南水北調的河道中流淌的悠悠碧水,古運河因此重獲新生,更有超過6800萬人從中受益。面向未來,張建云坦言,南水北調東線后續工程的建設和運行面臨著若干挑戰,但張建云依然充滿信心。
“隨著管理運行機制完善和‘一干多支擴面’推進二期工程建設思路的實施,東線工程將破解黃河以北的京津冀地區和山東半島地區水資源短缺的問題,這一‘國之重器’在國家水網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將發揮更大的作用。”張建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