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排水排澇能力整體提升
面對外洪內澇,如今的武漢應對得更加科學、更加從容,且通過自身摸索,為全國提供解決內澇的“武漢方案”。
近年來,武漢市集中新改擴建排澇泵站30座,新增抽排能力1500立方米/秒,新增排水管網1100余公里,排澇能力整體從5—10年一遇水平提高到10—20年一遇水平。
武漢市每年動態更新重點易積水點,制定“一點一策”集中治理,2023年整治易積水點19處;常態化實施“清管渠、暢排水、減污染”專項行動,維護排水管網5000公里、各類排水井40余萬座,大中型排水泵站、涵閘、拍門確保開機運行率100%;建立河湖管渠運行調度模型,精準調度排澇泵站、管網設施、水系涵閘,汛前中心城區調蓄湖泊預留調蓄空間超過1億方,降雨中加強聯合調度和實時調度,實現雨水隨降隨排、湖水隨排隨降。
武漢市還組建2000余人的專業日常維護管理隊伍、17支共5000余人的排澇應急搶險隊伍;全市配備各類應急抽排設備337臺,應急抽排能力29.7萬立方米/小時;強降雨期間對重點漬水路段,抽調移動泵車、“龍吸水”等應急設施緊急搶排,最大限度減輕漬水影響。
污水收集處理系統提質增效
近年來,武漢市加大對城鎮生活污水收納處理系統的規劃實施和提升改造力度,助力水域環境持續向好。
2023年,武漢通津、新前川、盤龍等8項污水處理工程完工,新增污水處理能力44.5萬立方米/日;年內新、改建污水收集管網240公里,全市污水管網總長達5660余公里;年內新增污泥處置能力600立方米/日,整體處置能力達2600余立方米/日,實現污泥100%無害化處置和資源化利用。
武漢市還全面推進生活污水直排和溢流污染治理,截至目前,全市投運調蓄池29座,調蓄能力102.75萬方;投運溢流污染處置設施5座,處理能力115.3萬方/日。推動全市溢流高風險排口整治,啟動15個污水單元達標示范創建。超額完成排水管網混錯接改造年度計劃并建立長效機制。
城鄉供水一體化格局逐步形成
近年來,武漢市著力打造全市供水“一張網”,武漢市屬國有供水平臺與長江新區、黃陂、新洲、東西湖、經開(漢南)區等簽訂供水合作框架協議,整合后,武漢市屬國有供水平臺所屬供水廠由12座增至27座,供水規模達583.5萬立方米/日,占總供水規模的86.2%。
武漢市還積極聯通市區管網,中心城區與蔡甸、黃陂、東西湖區部分區域實現管網互聯互通,具備70萬噸/日應急供水調度能力;統一監管平臺,整合全市23條供水熱線,對外統一供水熱線“96510”,實現全市供水“同城、同號、同服務”。
重點流域綜合治理初見成效
凈水廠上建公園、河道邊上綠如茵、降雨天氣不積澇、污水臟水沒蹤影……黃孝河、機場河水環境綜合治理二期項目穩定運行一年有余,越來越多市民享受到這項生態工程帶來的綠色福利。
武漢市編制“一流域、一模式、一方案”,推進實施“三湖三河”(南湖、湯遜湖、北湖、黃孝河、機場河、巡司河)等重點流域治理。黃孝河機場河水環境綜合治理二期PPP項目運維平穩;湯遜湖水環境綜合治理一期進入運維;東湖水環境提升工程基本完成,湖溪河綜合治理完成移交;南湖流域水環境治理加快推進。
近年來,武漢全市河湖水質穩步改善,城市水系持續向好,建成區無新增黑臭水體;劣Ⅴ類湖泊由2016年52個減少至2021年0個,2022、2023年持續為零;水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由“十三五”末期的62.63%提升至74.2%。
水務行業管理能力不斷強化
11月22日至23日,“2023第八屆IDC中國數字化轉型年度盛典”舉辦。期間,武漢市水務局打造的“武漢市智慧水務建設項目”榮獲“智慧城市特別獎”。
近年來,武漢市加快智慧水務建設,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逐步實現“一網全感知、一圖知全局、一屏全指揮、一鍵輔決策、一證保安全”五項管控目標。
武漢市還統籌發展和安全,完成《武漢市水空間布局規劃》等4個專項規劃的編制,著力完善治水管水預案規劃體系。
同時,武漢市還積極開展全市城鎮排水戶排水許可管理專項整治,以汽修機洗類、洗滌類、餐飲類、醫療類排水戶為重點,全面摸清底數、提高辦證、有效監管,截至目前,共完成調查60871家,辦理排水許可23343家,開展監管25545次,立案查處133起違法排水行為,持續提高排水設施管理水平,筑牢了城市“里子”,撐起了城市“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