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舉波
一、《規劃》出臺背景和過程
農村供水保障工程是群眾直接受益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飲水安全是人民生活的一條底線”“要讓農村群眾喝上放心水”。2022年10月,水利部 生態環境部 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 國家鄉村振興局四部委聯合印發《關于開展農村供水水質提升專項行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底,農村供水水質總體水平基本達到當地縣城供水水質水平。2023年4月30日,山東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山東省農村供水水質提升專項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要加快構建從“水源地”到“水龍頭”的規模化工程體系、標準化服務體系、全過程監測體系、智慧化管理體系,全面提升農村供水保障水平。5月8日,山東省水利廳印發《關于扎實開展農村供水水質提升專項行動的通知》,要求以市為單位調整編制2023-2025年農村供水保障規劃。7月18日,周乃翔省長召開全省農村供水保障會議,對全省農村供水保障暨農村供水水質提升專項行動進行安排部署。會后,陳必昌市長召開我市貫徹落實會議。
為貫徹落實中央、省、市決策部署,推動全市農村供水高質量發展,市水務局迅速啟動我市《規劃》編制工作,先后征求市直相關部門、各縣區政府、市屬開發區管委會、省黃三角農高區管委會、市能源集團等部門單位意見,8月15日通過省水利廳組織的專家評審,11月18日通過市政府專題會議審議。
二、《規劃》主要內容
《規劃》共12章,涵蓋“規劃范圍及水平年、規劃目標與布局、規劃任務與主要內容、投資估算、保障措施”等主要內容。
(一)范圍及水平年
本次規劃范圍為東營市市域,包括東營區(含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河口區(含東營港經濟開發區)、墾利區、利津縣、廣饒縣(含省黃三角農高區)。規劃期限為2023-2025年,遠期展望到2035年。
(二)主要目標
到2025年底,全市規模化供水工程覆蓋人口比例達到100%,城鄉供水一體化率達到100%,自來水入戶率達到100%,水質達標率穩定在98%以上,規模化供水工程水源保護區劃定率100%,實現24小時不間斷安全優質供水。
(三)總體布局
依托現有工程格局,重點解決工程標準低、老化失修及水源保證率不高等易導致農村供水不穩定、易反復的問題,進一步提高農村供水保障水平,實現水源水廠工程互濟互補、老舊供水設施應改盡改、運行管理水平提檔升級。
(四)規劃任務
1、推進農村供水工程建設
主要實施五大類工程,工程估算總投資32億元(規劃工程的實施可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情況進行適當調整)。
一是實施水源工程。新建水庫1座(莊科水庫),除險加固水庫1座(廣北水庫),替代即將退出的利津城南水庫和辛安水庫,提高水源保證率。
二是水廠建設及改造提升工程。新建廣北水廠和利津城北水廠,實施純化、仙河、濱南、陳北4座水廠深度處理工程。
三是老舊供水設施改造工程。加快老化破損管網、水表等附屬設施提升改造,實施東營區、河口區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廣饒縣城鄉供水一體化配套管網改造、樂安街道供水設施提升改造等工程。
四是農村集中供水信息化工程。建設市縣兩級農村供水保障運行管理數字化平臺。
五是農村集中供水維修養護工程。實施農村供水設施修繕、供水設備及管配件等更換、供水管網維修、養護等工程。
2、推進農村供水管理高質量發展
一是健全完善水質提升體系。凈化消毒設施“應配盡配”,確保供水水質合格。水務、生態環境、衛生健康等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健全水質檢測監測結果共享和信息互通機制,做到檢測監測結果及時反饋、發現問題及時整改。
二是推行農村供水工程標準化管理。2023年底前,千噸萬人工程100%實現標準化管理。
三是提高農村供水保障信息化管理水平。充分依托農村供水保障信息化管理平臺,實現供水管理“數據在線、運行在線、管理在線、服務在線”。
四是推行縣級統管。推行“縣級公司直管到戶”和“1+N”(縣級公司+服務公司)模式,實現責任、技術、標準和服務統一。
五是完善水價形成和水費收繳機制。按照“補償成本、合理收益、公平負擔”原則,進一步調整水價。嚴格落實農村集中供水一戶一表、全面計量收費制度,禁止敞口用水、免費供水。
六是強化風險防控能力。建立應急預案,做好施工期間及干旱、洪澇、水污染等特殊情況下應急供水保障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是強化組織領導,落實責任體系;二是加強部門協調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三是加強技術支撐,嚴把工程質量安全;四是加強要素保障,優化協調服務。
以上是對《規劃》的簡要介紹。農村供水保障事關民生福祉。讓廣大城鄉居民喝上放心水、安全水、優質水一直是水行政主管部門秉承的理念。我們將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市農村供水保障工作會議精神,勇于擔當、攻堅克難,大力提升農村供水保障水平,推動農村供水高質量發展,在持續為人民群眾謀福祉、辦實事中展現水務擔當、貢獻水務力量。
中國山東網記者
請問《規劃》完成后,會對我市農村供水產生怎樣的影響和效益?
蓋舉波
本《規劃》聚力解決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農村供水保障問題,工程實施后將全面提高農村供水保障水平,對促進農村供水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一是農村供水更加穩定安全。實施水源、水廠工程改造建設和老舊供水設施提升改造,將全面提高供水保證率和水質達標率,降低管網漏損率和事故發生率,促進供水工程的長效運行,保障水源地水質安全、產水過程安全、供水過程安全。二是供水管理更加智能便民。構建市縣兩級農村供水保障數字化平臺,有助于提升農村供水服務質量水平,實現供水管理“數據在線、運行在線、管理在線、服務在線”。三是供水保障水平全面提升。構建從“水源地”到“水龍頭”的規模化工程體系、標準化服務體系、全過程監測體系、智慧化管理體系,全面提高供水保證率,降低水質風險,實現24小時不間斷安全優質供水。
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請問《規劃》實施后,我市各縣區功能區農村供水的水源是如何布局的?
王曉磊
《規劃》實施完成后,全市將有14座水廠向鄉鎮、農村供水。其中,東營區(含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3座,為耿井水廠、純化水廠和廣北水廠;河口區(含東營港經濟開發區)2座,為河口水廠和仙河水廠;墾利區3座,為墾利區第二水廠、永鎮水廠、勝利水廠;廣饒縣(含黃三角農高區)3座,為廣饒縣第一水廠、第二水廠、第三水廠;利津縣3座,為城北水廠、濱南水廠、陳北水廠。各縣區區域內供水實現水源互為備用、水廠互聯互通、水量相互調劑,農村供水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
魯中晨報記者
為確保農村供水水質達標,請問如何監管?
王曉磊
目前,我市已構建起生態環境部門水源水質檢測、供水單位自檢、衛生健康部門監督檢測、省水利廳抽檢、市水務局巡檢相結合的水質監測體系,并建立了信息共享和部門聯動工作機制,共同保障供水水質。一是生態環境部門每月對地表水水源進行檢測。二是供水單位每日對水源水、出廠水進行9-11項常規檢測,每月委托第三方對水源水、出廠水和末梢水進行22-43項常規檢測,每年在豐水期和枯水期分別委托第三方對水源水、出廠水和末梢水開展一次全指標檢測。三是縣區衛生健康部門每年枯水期和豐水期對城區(出廠水、末梢水、二次供水)、鄉鎮轄區(出廠水、末梢水)的常規指標和氨氮等指標進行檢測。四是省水利廳對農村集中供水工程出廠水、末梢水進行抽樣檢測。五是市級每年委托第三方在豐水期和枯水期開展三區兩縣兩開發區和省黃三角農高區集中供水工程、末梢水全覆蓋巡檢。規劃期內,各縣區也將啟動縣區級水利部門水質巡檢。屆時將形成六級協同檢測,全力保障從“水源頭”到“水龍頭”供水水質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