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日新月異,離不開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的優化與供水服務水平提升。一路走來,鄭州水廠數量由改革開放初期的2座提升至11座,日供水能力達到204萬立方米/天,最高日供水量174.87萬立方米/天,供水管網長度增至6666公里,漏損率7.3%,供水面積達到780平方公里,供水覆蓋范圍包含鄭州市區、鄭東新區、航空港區以及滎陽市區,供水服務人口690多萬,總資產達179.6億元,資產負債率40.85%,市區南水北調水覆蓋率達95%以上。
2023年,鄭州供水成立70周年,也是鄭州水務集團組建元年。鄭州城市供水事業在鄭州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秉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黨的建設貫穿“水廠興建、水源開發、水網布局、水質提升、服務保障”等重點工作,守正創新、改革賦能、穩中求進,為全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人民群眾安居樂業提供重要支撐。
夯實硬件 筑牢發展之基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合理規劃人口、城市和產業發展。
到2022年年底,鄭州建成區面積突破1300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到79.1%,常住總人口增加到1274.2萬,經營主體超過180萬戶。
城市面積增大、人口增多,用水需求隨之增加。如何保障居民用水與城市發展的供水?鄭州供水在三方面發力:
增加水廠,均衡供水
自來水是城市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必需品。隨著龍湖水廠于今年4月正式通水,家住博學路北段龍湖花園的孟先生沒有了水壓低、熱水器在用水高峰期打不著火的煩惱。
近年來,鄭州供水前瞻性謀劃水廠布局,壓茬推進水廠建設,2019年至今陸續建成侯寨水廠、橋南水廠、龍湖水廠,市區西南部、北部片區水壓低的問題得到基本解決。供水能力、水廠現代化程度不斷攀升。供水能力由改革開放伊始的63萬立方米/天,再提升至如今的204萬立方米/天,支撐城市高質量發展的供水能力基礎日趨堅實。
開發水源,增大供給
發展是硬道理,水則是硬約束。鄭州市又是典型的資源型、水質型、工程型缺水并存的城市。
鄭州供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強化水源開發和水源保障為目標,著力推進南水北調取水口門挖潛改造,逐步擴大南水北調水源用量,市區南水北調水覆蓋率達95%以上。建成投用羅垌調蓄池,保持黃河水源熱備狀態,形成了以南水北調水為主、黃河水為輔的雙水源安全保障體系。2023年5月19日,鄭州水務集團與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水網水務投資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進一步圍繞水資源利用、水安全保障、水網建設、供排水一體化等領域開展全方位、深層次合作,加快破解制約城市發展的“水瓶頸”。
布局水網,未雨綢繆
大型吊機長臂揮舞、工程機械引擎轟鳴、頂管機頭快速推進,建設者揮灑汗水……金秋十月,建設正酣,一幅搶抓施工黃金期、拉滿建設“進度條”的奮斗圖景正在鄭州市基層黨建“書記項目”鄭開同城鄭州東部原水干管工程施工現場徐徐展開。
一渠丹水惠民生,自今年7月鄭州水務集團“書記項目”立項以來,圍繞解決群眾喝上丹江水的急切需求,堅持把“書記項目”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創建“1443”黨建工作機制和“1個陣地+91個堡壘”,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鄭開同城鄭州東部原水干管工程建設加速跑。工程已完成年度投資9.8億元,累計頂進敷設管線34577.54米,均大幅度超額完成年度計劃。
近年來,鄭州供水深化黨建與工程項目融合,激活“紅色引擎”,大力推進水網建設,將黨的“組織優勢”融入工程安全監督、質量把控、技術攻關、進度沖刺四大任務,實現黨的建設與工程建設同向發力、互促共贏。高效完成四環線及大河路快速化配水管網工程,東線、西線調水工程等重大工程,高標準、高水平、高質量推進“書記項目”鄭開同城鄭州東部原水干管工程。管網供水縱橫延伸,供水區域不斷擴大,讓清澈甘甜的丹江水流進千家萬戶。
增強保障 堅持為民惠民
多措并舉,提升水質
2023年8月23日,侯寨水廠完成南水北調水源置換,鄭州南部片區新增受益群眾50多萬。2023年9月28日,位于高新區的梧桐水廠也同樣完成了南水北調水源的置換,新增受益群眾81萬。原來困擾高新區居民的水壓、水質等問題,得到了根本性解決。
高新區市民王女士說:“我們家有兩臺洗衣機,每次嬰兒洗衣機跟大人洗衣機一塊用的時候,有一個洗衣機因為水量小自己就會停掉。還有以前燒水壺底老是有一層水垢,過一段時間就得清理一次,現在水垢少多了。”
從苦井水到黃河水,再到南水北調水,鄭州供水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己任,孜孜以求,篤行不怠。通過老舊管網改造,加入膜處理等深度處理工藝,推動水廠制水工藝升級,建立國家城市供水水質監測網鄭州監測站,配備ICP-MS、氣質質聯用儀等高精尖檢測儀器,守好新國標97項水質檢測質量關,實現出廠水、管網水及水源水三級質量檢測全覆蓋。
扎實推動城市供水“一體化一張網”改革,率先完成高新區供水業務整合,持續推進經開區、鄭東新區白沙園區、上街區、新鄭市龍湖鎮供水業務整合工作,加快構建供水規劃、資源、建設、運營“一體化”全要素保障體系,逐步實現水源保障、水廠互備、管網互通、信息共享的供水“一張網”發展格局,實現同城、同質、同管理、同服務的目標指日可待。
完善服務,增強保障
水費網上查詢、網上繳費、網上開票、報裝一次性辦成,過戶“零跑腿”,服務延伸到社區,解決群眾用水最后一公里……“提升供水服務,優化營商環境”已成為鄭州供水人踐行“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動實踐。
鄭州供水深化“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不斷強化服務意識,提升服務水平,著力營造“親清”政商關系,爭創城市供水營商環境新“高地”。依托智慧水務項目在“互聯網+供水服務”上持續發力,聚焦簡化流程、壓縮時間,上線運行網上營業廳、客服微信公眾號,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19項供水業務與河南政府服務網聯辦,融入“鄭好辦”及“不動產”服務平臺,實現供水服務“一網通辦”。
持續深化行風政風建設,加強窗口規范化管理。以全國住建系統勞動模范白斌、張威為先鋒的“白師傅”便民服務隊、“短袖哥”學雷鋒服務隊無論寒冬酷暑,堅持深入社區開展義務供水服務。連續開展29屆的“供水服務春暖萬家”活動,已成為綠城家喻戶曉的“服務名片”。
深化改革 走好發展之路
中流擊水,奮楫者進;人到半山,唯勇者勝。
鄭州水務站位集團組建的新歷史起點,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常態,實施“1245”發展戰略,直面矛盾和挑戰,對準瓶頸和短板,精準對焦、協同發力,努力在轉變發展方式、增強創新能力、服務保障民生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對標一流水務,改革創新作為車之兩輪、鳥之兩翼,不進則退,慢進亦退。鄭州水務集團承擔城市水務改革發展的職責使命,對標國際國內一流,細化指標體系,更新思路理念,敢為人先,勇當改革創新的“排頭兵”,打造“大水務”涉水全產業鏈綜合水務投資運營商和具有行業領軍力的一流水務旗艦勁旅。3年內,實現資產規模超500億元,5年內信用評級達到主體AAA水平。
聚焦兩條主線,堅持內涵式增長和規模化發展兩條主線。通過“新建設立+資產整合”方式,對全市范圍內涉水企業和涉水資產進行整合,實現融、投、建、管、運一體化發展,實現全市水務資產、城市原水、制水、供水、服務等涉水事務的統一有效管理和水資源的統一高效調配,實現城市水務一體化發展。
做精四大板塊,以市場化為引領,打出組合拳。對所屬涉水企業和資源進行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組建上中下游一體、全產業鏈、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鄭州水務集團,做優水務運營、做強水務工程、做精水務投資、做實水務技術四大板塊,力爭通過5年的發展,集團各項運營指標處于行業領先水平,躋身國內一流水務企業行列。
打造五張名片,堅持“建設一流水務,服務民生事業”的企業使命。樹立以人為本、追求卓越的發展理念,打造“民生水務、精益水務、智慧水務、創新水務、清廉水務”五張名片,構建全市集中、統一、高效的水務安全運營體系,以鄭開同城鄭州東部原水干管工程、劉灣水廠擴建、九龍水廠和京襄水廠建設為抓手,加快提升城市供水基礎設施綜合承載力,守好筑牢城市發展和人民群眾用水安全的生命線。
自覺站位大局、主動服務大局
自覺站位大局、主動服務大局。鄭州水務集團將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努力在“兩個確保”中當先鋒、作示范,在實施“十大戰略”中擔重任、走前頭,為鄭州“當好國家隊、提升國際化,引領現代化河南建設”貢獻力量,以更大的改革力度、更多的改革成效推動鄭州城市水務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