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上灌溉工程遺產類型最豐富、分布最廣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國家。翻山越嶺的渠系、結構精妙的涵閘、設計巧妙的堰堤,都是古人巧妙利用自然地形地勢、水源條件、生態環境等創造性地設計建造而成,蘊含著因勢利導的治水智慧。
我國是農業古國,也是灌溉大國。一座座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是我國水利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今依然為灌良田、護安瀾、興產業提供著有力的支撐。比如,位于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境內的洪澤古灌區,始自東漢,延續至今,灌區控制灌溉面積達48.13萬畝,是區域農業生產、防洪安全、社會安定的重要保障。
灌溉工程遺產是我們研究傳統灌溉科學經驗和治水智慧的寶庫,是現代水利建設最直觀的范例。水系連通是保持水生態系統健康的重要舉措。今年入選的七門堰調蓄灌溉系統充分利用濕地形態,有機串聯起塘、蕩、溝、渠,漲水排、枯水補,形成循環暢通的水生態系統。霍泉灌溉工程則多利用自然河道引水,既減少了對自然的干擾,又發揮了對河流生態補水的作用。
沿用至今的灌溉工程遺產承載著燦爛文明,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確保灌溉工程遺產持續煥發生機,相關部門要摸清“家底”,建立完整的檔案管理制度,編制灌溉工程遺產保護與利用規劃,加大投入,探索長效管理運行機制,高質量保護好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要不斷挖掘灌溉工程遺產所蘊含的科學價值、工程技術價值、文旅價值和生態價值,使之成為支撐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持續造福灌區人民、服務地方發展。
還要進一步完善水利博物館、推進現場水文化展示工程,為灌溉工程遺產保護和傳承提供重要載體,讓更多群眾更好地認識灌區、了解灌區,參與到保護灌區的活動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