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光回到1979年,湖南省頒發了當時中國第一部省級制定的水環境保護條列《湘江水系保護暫行條例》,也就是在這一年,長沙市金霞污水處理廠項目(長沙市第一污水處理廠)開工建設,并于1984年底投產運行,成為改革開放初期長沙促進生產力發展和保護湘江的代表。
世紀蝶變 改革先行
新時代環境治理的先行者
風華正茂是長沙,千載星城吐芳華。長沙市金霞污水處理廠是湖南省長沙市第一座污水處理廠,2004年北控水務獲得該項目的經營權。項目日處理規模18萬噸、總納污面積約15.40km2、服務人口50.94萬人,納污區位于長沙市中心城區,是長沙市十分繁華且開發密度高的區域之一。
長沙深入貫徹“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將水生態文明建設與提升城市品質、推進產業轉型、增進民生福祉有機結合,在新時代的城市建設和生態要求下,金霞污水處理廠率先“站”了出來,啟動提標改造工程,改造后日處理規模增至30萬噸,出水水質標準由原國標一級A排放標準提高至化學需氧量、氨氮、總氮、總磷執行省標一級標準,五日生化需氧量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IV類標準,其他因子執行國標一級A標準。
2022年,金霞污水處理廠擴容提標工程一期工程完成管道接駁,順利實現通水,實現了在長沙首次全停產駁接、污水全達標處理,無一滴污水下河,保障湘江水質安全。計劃到2023年底,擴容提標二期工程完成建設,將有效提升長沙城鎮污水處理能力,對改善瀏陽河及湘江整體水質具有重要意義。金霞污水處理廠更成為新時代城市水環境綜合整治的一個縮影。
技術領先 立體空間
智慧集約化用地的數字水廠
技術的突破帶來的是效能的不斷提升。金霞污水處理廠采用北控水務獨有的SCMR反應器池型,將反應器曝氣充氧和攪拌混合完全分開,通過智能控制按需曝氣,低氧運行,實現系統整體效果更優,能耗更低;國際領先的深度處理工藝,高效沉淀池、反硝化深床濾池占地僅為同類產品的50%,以極小的占地達到優質穩定的出水標準,保證系統穩定低碳運行,實現土地價值最大化。與此同時,金霞污水處理廠加快智慧水務建設步伐,采用行業領先的生化池在線巡檢機器人,實現好氧池內曝氣系統、污泥性狀實時監控、池內有害氣體、溫濕度實時監控;BIOwin模型模擬、CFD水力模擬等數字化手段的實施,實現工藝效能最優化。
智慧化的發展給了立體化更多的空間,金霞污水處理廠創新立體花園布局,融入中心城區風貌。作為國內首座在運地鐵上方改擴建的污水處理廠,金霞污水處理廠打造了市政基礎設施立體交叉生長新格局。通過生化池頂綠化加蓋,構建由屋頂花園到地面綠化的立體景觀系統,成為瀏陽河上的一道靚麗風景。特色的科普教育走廊,成為長沙市沉浸式生態科普空間。
資源利用 風采傳承
護航湘江流域水環境
北控水務在長沙的創新從沒有停止腳步。2019年,北控水務興建蘇托垸污水處理廠,成為長沙市“一江六河一湖”流域綜合治理任務中的重點建設項目之一,納污范圍涵蓋8個片區約109.94平方公里,服務人口約67.67萬人,項目的通水對改善撈刀河水質、保護湘江流域水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秉承集約化、精細化的發展理念,蘇托垸污水處理廠高效沉淀池沉淀區表面負荷為17m3(m2·h),是國內常規高效沉淀的2倍,沉淀池節省近1倍的占地面積;項目應用北控水務自主研發的精確曝氣系統,相比傳統人工操作節省10%曝氣能耗;生化池的設計結合進水碳源不足的特點,采用多點進水A2/O 工藝,充分利用原水中的碳源,降低外加碳源成本;廠內加藥、設備沖洗、廠區路面沖洗、綠化澆灌、景觀水系水全部采用尾水回用,減少自來水的消耗,著力推進綠色低碳發展。
江水穿城而過,橘子洲浮碧江心,兼收并蓄、敢為人先的精神在長沙扎根厚植。截至目前,北控水務已在長沙市區投資、建設、運營污水處理廠三座,出水穩定達標、生產管理高效,獲得了主管單位及有關部門的高度認可。
北控水務在紅色文化的滋養中與長沙實現了“雙向奔赴”,在深化改革開放的契機下,化解城市污水處理難題,助力提升城市品質,打造更好的生態宜居環境,以水務專業能力服務長沙生態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