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洪江市從“永寧水安瀾、優質水資源、宜居水環境、健康水生態、先進水文化、綠色水經濟”六個方面,以河湖長制工作為抓手,以區域洪澇安全保障、河湖水生態功能提升、水環境治理改善、河湖水系管控強化、文旅產業發展聯動等為重點,以水為“筆”繪就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新畫卷,探索生態和經濟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讓沿河群眾共享生態福利,推進沅水全域幸福河湖建設。
高起點謀劃
2022年,懷化市第一屆旅發大會首次提出推進以沅江為連接線的安江農校-洪江古商城-黔陽古城“文旅金三角”建設,洪江市水利局借助旅游“金三角”建設契機,主動打通旅游水上通道,把水文化融入“金三角”建設中,打造一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水城、水鎮、水村旅游文化景點,推動“河長制+旅游”融合發展。聘請長江水利水電開發集團(湖北)有限公司生態文化中心編制《洪江市水文化建設規劃實施方案》,規劃三段式文化場景構建,圍繞托口鎮清江湖國家濕地公園打造的水利之于居文化片區(以清江湖為基底,以“水起:1300年的托口古鎮記憶”為脈絡講述移民文化館、水文化展館、三里村的故事;以“水落:沅神灣的新水文化”為脈絡講述沅神灣紅色故事)、圍繞沅江兩岸打造的水利之于生文化片區(千里沅江的山水之志,以山水畫卷為基底,展現農田風光帶、山巒風光帶的壯麗和秀美)、圍繞稻都安江鎮及周邊打造的水利之于民文化片區(以安江鎮區域為基底,打造“農耕文化”、“灌溉之基”、“水電之興”三大節點;以“稻作文化”為主題,打造“大沙坪雜交水稻碼頭”、“岔頭高廟文化碼頭”、“茅渡鄉水電文化碼頭”三大節點),高起點謀劃“千里沅江,百里畫廊”規劃設計。
強化工作合力
洪江市將河長制工作深入融合鄉村建設,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中,市級層面成立工作專班,全面整合市財政、農業農村、鄉村振興、水利、生態環境、住建、自然資源、文化旅游、移民、國投集團、鄉鎮等部門資源,凝聚工作合力。同時,為配合沅江幸福河湖建設,洪江市積極開展資金籌措,通過加大地方財政資金、地方債券資金、金融及社會資本引入力度,近兩年累計投入資金2.8億元,全域推進沅江幸福河湖建設。并整合水利、生態環境、文化旅游、住建、自然資源等重點項目6個,整合資金1.9億元,涉及沅江沿河8個鄉鎮,打造鄉村振興生態產業示范帶。
突出高質量建設
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治污與筑景同步,水土氣系統共治,從單一的防洪安全向自然保護、生態修復、文旅結合等綜合開發轉變。結合水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和洪江市實際,積極踐行“四道合一”的治河理念,即防洪通道、景觀廊道、生態河道、文化通道融為一體,按此理念設計、征遷、施工,一步到位,不僅使工程防洪標準提高,而且建設了親水平臺、人行步道、濱水公園、公共綠地等配套設施,實現了“活水入城、清水潺潺,舉足親水、移步林間”的藝景。近兩年,洪江市投資2.8億元,清淤沅江尾堆80萬立方米、水源涵養11.6公頃,新建生態護岸17公里,改造護岸12公里,新建人文景觀10處,打造山青岸綠、人水和諧的托口移民紀念館、清江湖水文化示范基地、三里侗寨、群紅農莊、沅城沅神灣度假區、黔陽古城、高廟遺址、雜交水稻紀念園等精品工程,推動沅江流域不斷呈現“水網相通、山水相融、人水相親”的黃金水岸風貌。

(圖為托口群紅農莊親水平臺。)
推崇文化傳承
沅水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沅水沿線,歷史文化豐富。有被托口水電站淹沒的被譽為內陸資本主義萌芽活化石的托口古鎮,保留有北部侗語方言區民俗和沅水排工號子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紅色沅城“中國傳統村落”,三面環水,詩家天子王昌齡曾在此留下“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千古絕唱的“湘西第一古鎮”黔陽古城,有小南京之稱的洪江古商城,上溯到7800年前,是中華文明最初發源地之一的岔頭高廟遺址,雜交水稻發源地的安江農校等。洪江市在打造“千里沅江,百里畫廊”幸福河湖建設時,將具有鮮明洪江歷史人文因素的景點一一串聯,如今的沅江已蝶變成了清爽靚麗的城市風景線,形成了獨特的山水城市景觀,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
今年,隨著以沅江為連接線的旅游“金三角”建設提速,品牌影響力、吸引力初顯,今年1至8月,前來洪江市旅游“金三角”的游客比去年同期增長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