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级爽快片淫片高清特级_日韩中文字幕网_国产视频在线免费观看_好男人资源在线观看高清社区

歡迎光臨水表信息網!
行業資訊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資訊 » 政策解析
 
政策解析

《青島現代水網建設規劃》印發 規劃實施30項污水處理廠改擴建、續建、新建工程

字體: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3-07-19  瀏覽次數:1174
 710日,青島市人民政府發布了《青島現代水網建設規劃》,根據規劃,到2035年,防洪減災網、供水保障網、城鄉排水網全面建成,水旱災害防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水資源調配與城鄉供水保障能力顯著增強;河湖生態網、水文化景觀網、智慧水務網基本建成,河湖生態保護治理能力明顯提升,水網智慧化水平進一步提高,水美產業有效帶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到2035年,規劃實施30項污水處理廠改擴建、續建、新建工程,污水總處理能力達到392.2萬立方米/日。

 

青島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青島現代水網建設規劃的通知

 

各區、市人民政府,青島西海岸新區管委,市政府各部門,市直各單位:

 

《青島現代水網建設規劃》已經市政府研究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實施。

 

青島市人民政府

 

202375

 

青島現代水網建設規劃

 

為加快建設現代化高質量水利基礎設施網絡,統籌解決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問題,全面增強我市水資源統籌調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水旱災害防御能力、水生態治理保護能力,編制本規劃。規劃是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我市現代水網建設的主要依據。規劃范圍為青島市全域,現狀水平年為2021年,規劃水平年為2035年,展望到2050年。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推動水務高質量發展為核心,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為目標,以構建高標準防洪減災網、高水平供水保障網、高效完備城鄉排水網、高質量河湖生態網、高品質水文化景觀網、高效能智慧水務網為抓手,統籌存量和增量,謀劃建設系統完備、安全可靠、集約高效、綠色智能、循環通暢、調控有序的青島現代水網,打造山東省市級現代水網示范區、水利保障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水美產業和水活經濟重要踐行區,為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提供堅實支撐和保障。

 

(二)基本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保障民生。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促進水務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改善人居環境,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強化水生態空間管控,建設生態水務工程,使藍綠相依、山海城相融的生態基底更加穩固。

 

堅持空間均衡、量水而行。發揮水資源剛性約束作用,合理規劃水網工程布局,科學論證工程可行方案,促進人口經濟發展與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承載力相協調。

 

堅持系統謀劃、協同推進。在山東現代水網總體框架下,系統考慮市縣級水網協同融合,以聯網、補網、強鏈為建設重點,實現工程建設與機制建設、實體工程與數字工程協調推進。

 

堅持底線思維、適度超前。牢牢守住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態安全底線,持續提升水網韌性和安全水平,對具有戰略意義的項目加快研究、超前布局,為未來發展留足空間。

 

(三)規劃目標。到2035年,防洪減災網、供水保障網、城鄉排水網全面建成,水旱災害防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水資源調配與城鄉供水保障能力顯著增強;河湖生態網、水文化景觀網、智慧水務網基本建成,河湖生態保護治理能力明顯提升,水網智慧化水平進一步提高,水美產業有效帶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1.防洪減災能力得到全面提升。5級及以上堤防達標率提升至85%,病險水庫、攔河閘(壩)安全隱患實現動態清零;山洪災害重點防治區監測預報預警體系全面建成;澇區治理率達到80%;海堤全線達標。

 

2.水資源調配與城鄉供水保障能力顯著增強。實現水資源集約節約安全利用,水資源承載能力進一步提升,用水總量控制在20.01億立方米以內,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60%;全市新增供水能力7.9億立方米,縣級城市水源達到“一源一備”,城市供水保證率不低于95%;城鄉一體化供水覆蓋率達到95%,城鄉供水一體化全面實現。

 

3.河湖生態保護治理能力明顯提升。涉水空間管控制度全面建立,水源涵養與水生態保護能力顯著提升;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9%以上;水土保持率達到92.61%,重點河湖基本生態流量(水量)達標率達到95%,地表水考核斷面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達到80%;地下水漏斗區和海水入侵區得到有效控制。

 

4.水網智慧化水平進一步提高。水網智能感知體系全面構建,完成共建共用的數據資源中心;水資源、水務工程、水土保持監測預警體系基本建成,水資源管理與調配、流域防洪減災等核心業務實現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四預”管理;重點工程數字化率達到100%。

 

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現代水網,各層級水網高效協同融合,水資源集約節約高效利用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實現水務基礎設施規劃設計、建設運行全周期綠色化,骨干工程實現聯合調度、豐枯調劑,水務基礎設施網絡規模效益大幅提升,水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四)戰略路徑。實施蓄水固本、聯水強網、活水賦能,持續推動青島現代水網建設。

 

蓄水固本。統籌發展與安全,加快戰略水源和調蓄能力建設,完善洪澇潮災害防御體系、城鄉供水安全保障體系和雨污水防治體系,強化水工程聯合調度、水信息集成共享。

 

聯水強網。加強水源和管網互聯互濟,實施河湖水系連通,構建幸福生態廊道,提高水務基礎設施智能化水平,讓水動起來,實現水更清、岸更綠、景更美。

 

活水賦能。踐行“兩山”理論,以水網建設為經濟社會發展賦能,提升水文化景觀,激活多元濱水經濟,增強水生態功能,促進水潤文化、水美城鄉、水活經濟。

 

(五)規劃布局。銜接國家水網和山東水網,結合青島國土空間規劃布局,打造防洪排澇防潮、城鄉供水、城鄉排水、水生態保護治理、水文化景觀、智慧水務管理等體系,構建“五干十脈、五縱五橫、兩樞多點”的青島現代水網總體布局,因地制宜建設區(市)水網。

 

五干十脈。依托引黃濟青、黃水東調、南水北調東線后續工程(青島境內分為兩路)、沂沭河雨洪資源利用東調工程等五條輸水通道,將引江水、引黃水、引沂沭河水從西向東、從南往北輸送,與大沽河、北膠萊河等10條本地河流水源統籌調配,從根本上緩解全市水資源短缺問題。

 

五縱五橫。通過“五縱”“五橫”輸配水通道及其與“十脈”輸排水通道之間的互聯互通,實現全市水網間互聯互通,流域區域間互調互濟。

 

兩樞多點。以官路、棘洪灘兩座大型水庫為樞紐,通過全市23座以存蓄本地水源為主的大中型水庫、凈水廠、污水處理廠等增源挖潛擴能,增強水資源統籌調配能力。

 

1.png

 

二、高標準防洪減災網

 

(一)基本要求。貫徹“兩個堅持、三個轉變”防災減災救災理念,遵循“蓄泄兼籌、以泄為主、防用結合、綜合治理”原則,統籌洪水攔蓄、堤防加固、河道治理等工程措施,系統推進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山洪災害防治、澇區治理、海堤建設,提升防洪排澇防潮標準,提高洪澇潮災害防御和超標準洪水應對能力,打造高標準防洪減災網,構建“三大流域防洪、市內全域除澇、千里海岸防潮”的防洪排澇防潮體系新格局。

 

1.建設流域防洪體系。上游加強水源涵養,新建、擴建水庫攔蓄洪水;中下游實施堤防建設、河道整治、河道險工治理等,保障泄洪通暢。結合地形條件建設蓄滯洪工程。

 

2.建設城市和農田排澇體系。實施排澇河道治理,排澇涵閘、排澇泵站建設,排澇溝渠疏浚等,保障排澇順暢。

 

3.建設沿海防潮體系。新建、加固海堤,因地制宜建設生態化海岸防護工程設施,保障防潮安全。

 

(二)防洪排澇防潮標準。

 

1.防洪標準:中心城區、原膠南城區、即墨城區、膠州城區、上合示范區、新河組團防洪標準為100年一遇;平度城區、萊西城區、董家口港城、藍谷海洋科學城防洪標準為50年一遇;其他區域防洪標準為20年一遇。

 

2.排澇標準:城市排澇。中心城區、原膠南城區、膠州城區、上合示范區、新河組團內澇防治重現期為50年;即墨城區、平度城區、萊西城區、董家口港城、藍谷海洋科學城內澇防治重現期為20年;其他區域內澇防治重現期為10年。農田排澇。根據澇區耕地面積和作物種類設防。面積大于50萬畝時,經濟作物區設計暴雨重現期為20年,旱作區設計暴雨重現期為10年;面積小于50萬畝時,經濟作物區設計暴雨重現期為10年,旱作區設計暴雨重現期為5年。

 

3.防潮標準:重要岸段防潮標準為100年一遇;一般岸段防潮標準為2050年一遇。

 

(三)河流防洪體系建設。

 

1.提高河道泄洪能力。以河道堤防達標、提標建設和河道整治為重點,實施大沽河、五沽河、北膠萊河、洪江河等30條重點河道治理工程,治理總長度650公里,提高流域骨干河道泄洪能力。開展山洪災害綜合防治,對嶗山、大澤山、大小珠山等主要山丘區進行系統治理,治理總面積約2579平方公里;系統實施山洪災害調查評價、區(市)監測預警平臺建設等非工程措施,進一步提升監測預警能力。

 

1.png

 

2.增強洪水調蓄能力。根據流域洪水出路安排和防洪保護要求,加快推進桃源河片區洪澇蓄滯工程、堤灣滯洪區保安全工程和少海湖滯洪能力提升工程,增強攔蓄滯洪能力。及時開展水庫、閘(壩)等設施隱患排查和安全鑒定,建立病險水庫、水閘安全鑒定和除險加固常態化機制。實施16座大中型水庫、21座主要攔河閘(壩)維修及除險加固工程,確保安全運行。

 

1.png

 

3.健全城市防洪體系。推進城市防洪工程與城市周邊生態景觀工程相融合,實施李村河、張村河等11條城區河道綜合治理工程,治理總長度46.4公里,逐步提高城市防洪能力。

 

2.png

 

(四)排澇體系建設。

 

1.加強城市排澇體系建設。結合城市景觀建設,通過修建小型濕地、蓄水池等,推進骨干河道海綿系統建設和雨水分散滯蓄、收集、凈化、儲存和利用。結合老舊小區改造和道路建設,采取管網適當提標、低洼地區局部強排等措施,提升排澇能力。通過河道疏浚、渠道建設,充分利用城市周邊生態滯蓄行泄空間,進一步完善水體蓄排系統,確保城區澇水出路暢通。適時在城市內重要節點推進滯澇區建設,增加澇水的調蓄能力。對城市地下道路、立交道口、橋涵等重點區域的排澇泵站進行系統維護提升。

 

2.科學實施農田排澇工程。按照分區防治、系統整治、高低分排、洪澇兼顧的原則,實施以膠平邊界澇區、巨洋河洋河澇區、姜山洼、桃源河澇區為重點的28個澇區治理工程,構建農田治澇工程體系。

 

1.png

 

(五)沿海防潮體系建設。因地制宜推進生態海堤建設,兼具城市休閑綠道和親水景觀空間功能,打造沿海景觀長廊。防潮標準達到20100年一遇。規劃建設海堤132.3公里。

 

(六)洪澇潮風險防控。開展河流防洪能力、海堤防潮能力復核及隱患排查、重點水庫現狀防洪能力評價及風險排查。開展超標準洪水預案編制及預演,加強流域水庫與蓄滯洪區、涵閘、泵站實時調度和協作運用,實現預報調度一體化、災情評估實時化、方案模擬實景化、大數據分析處理實用化。建設數字孿生流域,實現流域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功能。加強綜合執法,開展防洪知識宣傳教育。

 

三、高水平供水保障網

 

(一)基本要求。堅持“四水四定”原則,強化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提高客水調蓄和配置能力,促進水源互聯互通,加大非常規水利用規模,推進城鄉一體化供水,恢復大中型灌區灌溉體系,加強應急備用和戰略儲備水源建設。加強水資源統一調度,提升水資源空間均衡優化配置能力,提高城鄉供水安全韌性,全方位保障供水安全。立足水資源配置現狀,結合水土資源分布特點,統籌謀劃城鄉供水網絡建設。

 

2.png

 

(二)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

 

1.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水網建設要充分考慮流域區域水資源承載力,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加強水資源集約節約安全利用,合理控制水資源開發利用強度,建設節水高效水網工程。強化用水總量指標剛性約束,2035年,全市用水總量不超過20.01億立方米。推進經濟社會發展量水而行,全面落實建設項目和規劃水資源論證制度。健全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機制,完善水資源監測體系,強化取用水監管考核。

 

2.加強重點領域節水。持續開展農業節水灌溉,大力推廣農藝節水,到2035年,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不低于0.7;優化調整作物種植結構,適水種植、量水生產。加快企業節水技術改造,推動高耗水行業節水增效;推行區域水循環梯級利用,力爭到2035年,全市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93%。推進城市公共領域節水和城鎮供水管網改造,到2035年,全市節水器具普及率達到100%,城市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控制在8%以內;持續開展節水示范建設。

 

3.加大非常規水源利用。將污水資源化利用作為節水開源的重要內容,不斷加大再生水利用力度,建設再生水利用工程11項,新增再生水利用能力95.5萬立方米/日。因地制宜推進海水淡化工程建設,建設海水淡化工程9項,新增海水淡化裝置規模35.33萬立方米/日;提高海水淡化利用量,納入全市水資源統一配置,作為工業、市政新增供水及城市備用的重要水源。加快海水淡化科技創新,構建科技引領的海水淡化全產業鏈條。擴大海水直接利用領域。

 

1.png

 

(三)水資源空間均衡配置。

 

1.制定水資源配置方案。銜接《青島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預測多年平均條件下2035年全市總供用水量18.08億立方米,本地地表水、地下水、客水、非常規水水源供水量分別為4.17億立方米、2.55億立方米、8.80億立方米、2.56億立方米,向生活、工業、農業、生態供水量分別為8.16億立方米、3.72億立方米、5.05億立方米、1.15億立方米。按照以水而定、優水優用、高水高用原則,制定水資源空間均衡配置方案,合理利用地表水、控制使用地下水、加大使用非常規水和外調水,優先確保生活用水安全,保證城鎮用水需求,對擠占農業、生態的不合理用水進行退還,實現地下水采補平衡、地表水還水于河。

 

2.提升水資源均衡配置能力。推進青島水網“五路”大動脈建設,完善水網之“綱”。加快構建配套銜接的區域水資源配置工程體系,因地制宜完善農村供水工程網絡,提升農業灌溉供水保障水平,織密水網之“目”。充分挖掘現有水庫供水潛力,加快官路等重點水庫建設,加強戰略儲備水源建設,打牢水網之“結”。協同推進市級、縣級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打通城鄉供水保障“最后一米”。

 

1.png

 

(四)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加強城鄉供水基礎設施建設,優化供水廠布局,依法依規引導集約化大水廠逐步替代分散小水廠;加快城鄉供水水質提升改造,推進給水加壓及調蓄設施建設,提高區域供水穩定性;實施城鎮供水管網建設工程,降低管網漏失率;擴展城市供水管網延伸覆蓋范圍,整合現狀分散的鄉鎮供水系統,在尊重供水單位意愿的前提下,引導一批小水廠及供水站備用或關停,構建分區集中供水、區域聯通互濟的農村供水保障格局,實現城鄉供水同質同標、服務均等,完成由農村飲水安全到城鄉一體化供水保障的根本性轉變。

 

2.png

 

(五)農業灌溉供水體系建設。

 

1.灌區灌溉體系恢復建設及現代化提升改造。加強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灌溉體系建設,恢復產芝灌區、尹府灌區、袁家莊灌區、北墅灌區、岔河灌區、大澤山水庫灌區、高格莊灌區等7座大中型灌區灌溉體系。遠期根據農業灌溉需求,逐步推進其他灌區灌溉體系恢復建設及現代化提升改造。建設農田灌溉水網,穩固糧食產能。

 

2.小型灌溉水源及灌排設施建設。結合小型灌區改造和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在全市耕地范圍內特別是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新建、改造水窖、塘壩、引水堰(閘)、機井及大口井、平塘、灣塘等常規小型水源,配套更新改造、新建小型灌排泵站。建設抗旱應急水井,提升灌溉供水能力。

 

(六)應急備用與戰略水源體系建設。以提高城鄉供水保證率為核心,完善水源互聯互通、聯網聯調、互為備用體系建設。加強中小型應急備用水源工程建設,加強供水工程體系的應急聯合調度,有效應對特大干旱、水污染事件、森林火災等安全風險。推進海水淡化作為戰略儲備水源體系建設,開展本地水源轉化為戰略儲備水源策略研究,研究從沂沭河流域調引雨洪資源、江蘇省濱海通道調引長江水、建設亭蘭水庫等作為戰略儲備水源方案。

 

四、高效完備城鄉排水網

 

(一)基本要求。堅持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系統謀劃雨污水管網建設和改造、污水處理設施布局優化、污水調配體系建設、污泥處理處置和農村污水治理方案,實現雨水系統排放能力大幅提高,城鎮污水安全高效處理,城市生態環境和農村人居環境顯著改善,城市韌性有效提升。堅持系統布局、均衡調配、泥水并治、全面治理,建設高效完備城鄉排水網。通過30項污水處理廠工程建設,提升城鎮污水處理能力和資源化利用水平。新建6條污水調配管道,增強污水排水分區間的輸送保障能力,均衡污水處理廠的處理負荷。規劃7處污泥處理處置項目,實現污泥穩定化、無害化處置。因地制宜確定農村污水治理模式,提升農村污水治理效能。

 

(二)城市污水排水體系建設。

 

1.優化污水處理設施布局。規劃實施30項污水處理廠改擴建、續建、新建工程,污水總處理能力達到392.2萬立方米/日。

 

1.png

 

2.完善污水管網排水體系。建設6條污水調配管道,連通相鄰的污水排水分區,均衡污水處理廠處理負荷。開展污水泵站建設、污水管網建設、管網內窺檢測排查及修復,進一步完善污水輸送體系,提高污水輸送能力。

 

1.png

 

3.提高污泥處理處置能力。采用干化焚燒、協同焚燒、好氧堆肥等多種方式進行污泥處理處置,實施7項污泥處理處置項目,提高全市污泥處理處置能力。

 

1.png

 

(三)城市雨水排水體系建設。統籌考慮海綿城市建設和城市更新要求,采用“綠、灰、管”多措并舉,推進綠色源頭徑流削減、灰色管渠過程蓄排、排水管控提質增效,適度提高城市雨水系統設計重現期,規劃新建、改擴建骨干雨水管網約611公里,提高雨水系統排水能力。

 

2.png

 

(四)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結合村莊生活方式、地形地貌、排水方式及去向等,持續開展農村戶廁摸排整改及公廁建設維護等村莊清潔行動,因村制宜選擇分散處理、市政納管和村級污水處理站集中處理等模式,從源頭控制污染擴散,分類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將區(市)農村污水治理專項規劃編制工作納入村鎮規劃,通盤謀劃,因地制宜制定年度實施計劃,落實“一鎮一策、一村一策”,統籌農村地區污水治理工作,有效防治農村水環境污染。力爭到2035年基本完成全市農村污水治理任務。

 

3.png

 

4.png

 

五、高質量河湖生態網

 

(一)基本要求。堅持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以維護自然水流流態、提升水體質量、恢復河湖形態、改善水循環條件為目標,全面提升森林、河流、濕地等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基于我市山形水系格局和生態本底條件,針對主要水生態環境問題和規劃目標,按照“一灣一帶、一軸三源、多廊多片”的水生態保護治理格局,開展高質量河湖生態網建設。

 

1.一灣一帶。以膠州灣為核心,以沿海岸眾多河口濕地為節點,打造山海城相融的千里生態海岸帶。

 

2.一軸三源。“一軸”為大沽河生態廊道,“三源”為嶗山、大澤山、鐵橛山三大水源涵養區。按照“保護優先”原則,加強水源涵養區生態建設和生態保育,構建全市綠色生態屏障。

 

3.多廊多片。實施五大片區水系連通工程,以全市33條主要河流為基底,打造藍綠交織、清新明亮的千里生態廊道,讓水動起來,清水活起來。

 

(二)水生態空間管控。

 

1.涉水生態空間劃定與功能管控。管控對象包括全市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24座大中型水庫、少海湖、重要水源涵養區、水土保持區以及流量1立方米/秒以上的人工渠道、城市排水渠道等。涉水生態空間劃分為禁止開發區和限制開發區,其中禁止開發區進一步劃分為核心保護區和一般控制區;禁止開發區制定項目準入正面清單,限制開發區制定項目準入負面清單。

 

2.重大水務基礎設施預留空間。緊密銜接國土空間規劃,充分協調規劃水務基礎設施建設與農業空間、生態空間、城鎮空間的關系,預留規劃重大工程用地空間。

 

3.涉水生態空間與其他空間協調。強化涉水生態空間與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的銜接管理,嚴格控制人為因素對自然生態的干擾,嚴禁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開發活動。對已劃入涉水生態空間核心保護區的永久基本農田要逐步有序退出;已劃入涉水生態空間一般控制區的,根據對生態功能造成的影響,綜合制定退出策略。

 

(三)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

 

1.提升生態系統涵水能力。維護大澤山等重要山體以及大沽河等水源地的水源涵養能力,有序推進封山育林、低質低效林改造、濕地生態修復等生態修復工程。加強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2.加強水土流失防治。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農業綜合開發、植樹造林、土地整理、礦坑修復等措施,水土保持率達到9261%。

 

3.強化水土保持綜合監管。加強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全過程監管,水土保持設施自主驗收核查比例不低于10%。加強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實施情況監督檢查信息化應用。加強宣傳引導,強化信息化建設,定期發布年度水土保持公報。

 

(四)飲用水水源地保護。

 

1.水源地保護區劃定。嚴格執行《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規范》《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環境保護技術要求》,不斷完善16個縣級以上及30個農村“千噸萬人”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劃分方案。同步開展官路水庫、宋化泉水庫水源地保護區劃定和保護工作。

 

2.加強水源地隔離防護。加強縣級以上及農村“千噸萬人”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達標建設,實施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設施維修養護工程。

 

3.推進生態保護與修復。加強嶗山水庫等水源地上游區的水源涵養保護和水土保持。在飲用水水源地周邊建設生態緩沖帶,推進生態修復,全面保障飲水安全。

 

4.實施水源地污染防治。統籌未來客水調引工程建設進度,對即墨、萊西等部分本底超標的地下水水源地實施水源置換工程,集中整治水源地保護區內排污口。

 

(五)重要河湖生態流量保障。

 

1.重點工程生態流量泄放。分期分批合理制定重點工程生態流量下泄目標,加強閘壩工程生態調度管理,完善生態流量泄放與監控設施,實現生態基流常態化泄放。

 

2.重點敏感區生態水量保障。以大沽河、墨水河(即墨)、洋河、風河、白沙河(城陽)、巨洋河、蓮陰河、白馬—吉利河、北膠萊河等主要入海河流為重點,兼顧生活生產、水美鄉村、入海水量等需求,優先確定大沽河、北膠萊河、李村河等重要河流生態水量保障目標和保障方案。

 

3.大沽河生態水量保障。大沽河南村斷面生態水量近期(2030年前)保障目標為475萬立方米,其中7月為120萬立方米、8月為207萬立方米、9月為67萬立方米、枯水期為81萬立方米;遠期保障目標為950萬立方米,其中7月為240萬立方米、8月為414萬立方米、9月為134萬立方米、枯水期為162萬立方米。

 

(六)河湖水環境綜合整治。

 

1.實施水環境綜合治理。以水質考核不達標斷面以上河段為重點,實施河道(湖庫)截污工程。在寬灘區、入河湖口、排污口等因地制宜建設具有凈化、隔離功能的濕地。到2035年,實現全市水質考核斷面長效穩定優良。

 

2.開展全域黑臭水體防治。鞏固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整治成效,建立清單動態調整和限期治理機制。完成現有47處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動態治理新發現的農村黑臭水體。

 

3.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控。提升農村生活污染治理水平,優先實施國控、省控斷面以上河段及飲用水水源地生活污染治理。提升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能力,推進污染治理和糞污資源化利用。加大漁業養殖污染監管強度,強化農田面源污染控制力度,大力推廣有機肥,實施農藥減施增效。

 

(七)千里生態廊道建設。以防洪安全保障為前提,實施33條重點河湖生態廊道建設,總長度1306公里,其中城鎮休憩型316公里、鄉村生態型677公里、自然涵養型313公里。選取大沽河干流、小沽河、南膠萊河、北膠萊河、澤河、墨水河(即墨)、白馬河、洋河、五沽河、白沙河(城陽)等10條河流,開展骨干生態廊道建設,總長593公里;實施岸線生態化改造385公里、濱岸生態隔離帶與河道封育管護1323畝、城鎮污水入河排污口凈化濕地1500畝、河口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941畝。

 

(八)水系連通與水美鄉村建設。

 

1.水系連通工程。以自然河湖水系為基底,充分利用已有人工渠系,加大再生水補源,實施青島西海岸新區幸福河水系、膠州市少海如意湖休閑游憩水系、即墨區西北部平原河網水系、青島高新區水系、平度清水潤城水系等五大水系以及萊西市南部水系連通工程,提升河流水動力條件,改善河湖生態環境,保障基本生態用水。規劃建設再生水補水管道82公里、連通通道101公里、補水點22處,恢復及生態化改造已有河流渠系105公里。

 

2.水美鄉村建設。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建設水美鄉村項目35個,著力恢復農村河湖功能,建設各具特色的水美鄉村。2035年以前,完成前期基礎條件較好、示范帶動作用強、地方積極性較高的23個項目區建設;20352050年,完成其他12個項目區建設。

 

(九)地下水保護與治理。

 

1.加強地下水涵養保護。對地下水位降落較大區域,統籌調配流域和區域水資源,控制地下水開采量,合理利用雨洪資源回補地下水。

 

2.防治海水入侵。對大沽河及北膠萊河下游海水入侵地區,研究采取綜合措施遏制海水入侵擴張。加強閘壩維修養護,研究利用反滲透法等壓減海水入侵面積。

 

3.加強地下水水位動態監測。加強地下水動態監測井及監測設備布設,在主要地下水漏斗區及海水入侵區布設專用的監測站點,及時掌握動態變化。

 

六、高品質水文化景觀網

 

(一)基本要求。堅持“水美、水富、水活”發展理念,依托“山、水、灣、城、河、文”資源稟賦優勢,探索水文旅融合新路徑,發展水農融合新業態。依托大沽河生態主軸及濱海休閑景觀帶,串聯沿線各類自然生態、歷史文化資源點,特色化營造主題,構建“一軸一帶引領、三山三灣驅動、多廊多點支撐”的水文化景觀空間發展格局。

 

1.一軸一帶。建設大沽河生態廊道主軸,打造濱海景觀生態帶。

 

2.三山三灣。提升嶗山、珠山、大澤山生態水平,改善膠州灣、靈山灣、鰲山灣生態環境。

 

3.多廊多點。建設小沽河、南膠萊河等9條重要河流生態廊道,以水庫、灌區、濕地等水利工程建設為基礎,打造多個特色景觀節點。

 

(二)探索水文旅融合新路徑。

 

1.加強水文化保護、傳承與利用。開展重要水利遺產調查,組織開展非工程類水利遺產保護前期工作。開展水文化研究交流活動,加強水文化成果展示,加強水文化傳播。著力推進水利工程與水文化融合,大力推進水文化與產業相結合。

 

2.構建水文旅“點、線、面”立體發展新格局。以水庫、濕地、灌區、水土保持示范園等為載體,打造集自然觀光、生態科普等功能于一體的水文化景觀工程。依托大沽河干流、南膠萊河、北膠萊河、小沽河、五沽河、墨水河(即墨)、白沙河(城陽)、洋河、白馬河、澤河等10條重要河流生態廊道建設,構建“融入自然、品味文化、共享健康”的景觀與休閑游憩長廊。在打造青島西海岸新區、青島高新區、即墨西北部、膠州、平度五大片區水系連通工程及35個水美鄉村的基礎上,推動建設一批產業特色鮮明、產業融合、城鄉融合發展的鄉村業態綜合體。

 

1.png

 

(三)發展水農融合新業態。規劃創建嶗山區、青島西海岸新區、即墨區、膠州市、平度市、萊西市等6處生態精品農業基地,推進農產品精品化生產。圍繞嶗山綠茶、山色峪櫻桃、膠南藍莓、金口芹菜、膠州大白菜、大澤山葡萄、馬連莊甜瓜等特色水生態產品,立足區域特點和市場需求,因地制宜推進“一區一業”,建設“鄉村旅游后備箱”,打造“綠色品質、世界共享”青島農產品品牌矩陣。

 

(四)創建“兩山”理論轉化新模式。探索水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因地制宜打造“青島河流廊道銀行”“青島生態產品銀行”等各具特色的“兩山銀行” ,建立生態產品管理、開發、運營平臺,加速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創建“雙碳”戰略新路徑,推動產業綠色低碳轉型,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七、高效能智慧水務網

 

(一)基本要求。堅持需求牽引、應用至上、數字賦能、提升能力,以數字化場景、智慧化模擬、精準化決策為路徑,促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信息技術與水務工作深度融合,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數字資源中心建設、智能應用體系建設,構建“感知互聯、數據共享、業務應用、數字孿生”智慧水網格局。

 

1.感知互聯。依托水務感知網、水務信息網、物聯管護平臺,搭建“兩網一平臺”,實現“天—空—地”一體化監測感知、網絡通信全域全方位保障、物聯設備全類多層次運維。

 

2.數據共享。依托數據底板、模型平臺、知識平臺、水務數據大腦,搭建“三庫一大腦”,實現水務數據、模型、知識共建共享。

 

3.業務應用。面向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保護、水工程監管、水事務協同、水公眾服務五大專題,拓展特色智能應用,建設一個青水綜合門戶、一張數字水圖、七大業務應用系統,實現全市業務系統全面集成。

 

4.數字孿生。綜合防洪減災、城鄉供水、城鄉排水、水生態保護修復等工程,建設一批數字孿生工程,實現本底仿真映射,支撐水務工程安全智能分析預警、防洪興利智能調度。

 

(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1.水務感知網建設。完善監測范圍,建設水文信息采集、水資源水環境、工情監測、遠程控制、視頻監控、災情監測、工程安全監測、無人船監測等8類感知監測站點,實現自然水系、涉水工程、涉水事務相關信息實時監測,為全面提升水務治理能力提供基礎支撐。

 

2.水務信息網建設。開展水務信息網、水務云節點、會商調度指揮中心、網絡安全體系建設。厘清全市水務系統內部各級網絡層次、業務網與政務外網接口,拓寬網絡互聯互通范圍,統籌實現各級單位間的調度共享,為水務信息業務發展提供支撐。

 

3.物聯管護平臺建設。全面集成接入青島水務前端物聯感知設備,搭建物聯管護平臺,配備基礎信息、終端監控、數據監控、運維管理、綜合展示、基礎配置、運行配置等功能,實現對水務管理相關物聯終端健康、數據采集推送狀態的智能管控。

 

(三)數字資源中心建設。

 

1.數據底板建設。建設基礎數據統一、監測數據匯集、業務數據多源、外部數據共享、地理空間二三維一體化、市和區(市)兩級貫通的數據底板,匯聚水務信息網傳輸的各類數據,為模型和知識平臺提供數據服務。

 

2.模型平臺建設。制定模型平臺開發、模型調用、共享和接口等技術標準,保障各類模型的通用化封裝及模型接口的標準化,以微服務方式提供統一調用服務,供各級單位進行調用。

 

3.知識平臺建設。利用知識圖譜和機器學習等技術,實現對水務對象關聯關系和水務規律等知識的抽取、管理和組合應用,搭建具備各類水務知識共建共享與便捷查詢的知識平臺。

 

4.水務數據大腦建設。依托數字底板、模型平臺、知識平臺建設成果,搭建水務數據大腦。配備數據資產管理、數據服務管理、數據集成監控、服務狀態監控等功能,實現數據資源、數據服務的全鏈路管控。

 

(四)智能應用體系建設。

 

1.七大業務應用體系建設。根據我市水務管理業務職能和管理需求,對應建設水災害防御應用體系、水資源保障應用體系、水環境治理應用體系、水生態保護應用體系、水工程監管應用體系、水事務協同應用體系、水公眾服務應用體系等。

 

2.一張數字水圖建設。集成多種比例尺矢量和數字高程電子地圖、多時相高分遙感影像、三維傾斜攝影數據、各類水務基礎數據、業務數據,深度運用BIM、3DVR等仿真映射技術,迭代升級成一張數字水圖。

 

3.一個青水綜合門戶建設。集成全市水務業務應用系統,發布水務動態資訊,實現系統統一登錄、資訊統一發布、后臺統一維護、辦公統一通知。

 

(五)現代水管理體系建設。

 

1.健全水法治體系。完善水行政執法工作機制,強化基層水行政執法人才隊伍建設,建立重大水事違法案件掛牌督辦制度。做好水務普法工作,形成依法治水的良好氛圍,提升水法治意識和法治素養。

 

2.提升水行業監管能力。強化水資源監管,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建立健全初始水權分配和交易制度、全社會節水制度。強化水旱災害預防,提升水旱災害預報預警能力,做好洪水演進預演和洪水預案,提高水旱災害防御技術支撐能力。強化河流湖庫監管,落實河湖水域空間管控制度,嚴格河湖開發利用活動監管,完善重要河流生態水量保障舉措。加強水務工程建設全過程監管,健全水務市場監管機制,加強水務工程安全風險監測監控。

 

3.完善水網良性運行機制。推進供水價格改革、水資源稅改革、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等,探索實施綜合水價制度。建立水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健全水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建立以政府投資為主、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參與的多元化投融資體制機制,推進水務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推動小型水務工程產權化物業化數字化改革,分類推進區域集中管護、政府購買服務、以大帶小等管護模式。加強水務人才隊伍建設,大力引進、培養和選拔各類人才。建立并完善水網智慧化管理制度,引導全市多層次、多渠道參與智慧水務建設,加大已建工程智能化改造力度。

 

八、投資匡算與實施安排

 

(一)投資匡算。規劃匡算總投資1436億元。2035年前投資約1199.2億元,其中防洪減災215.7億元、供水保障570.3億元、城鄉排水305.2億元、水生態保護與修復76.6億元、水文化景觀10.8億元、智慧水網20.6億元。

 

1.png

 

(二)實施安排。

 

1. 2025年前,重點實施《青島市“十四五”水務發展規劃》項目和本規劃的部分重點水源聯通及輸配水工程、城鄉供水水廠及供水一體化工程、污水提標擴能工程等。

 

2. 2035年前,按照省級和市級水網建設布局,重點推進水網骨干工程建設和區域性水安全保障項目,持續推動河道綜合治理與堤防建設工程、現代灌區建設工程、生態廊道建設工程、水系連通與水美鄉村建設工程和數字孿生水網工程等。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對于條件具備的項目加快實施。

 

3.至本世紀中葉,全面完成現代水網建設,實現各級水網互聯互通;完成堤防、海堤等防洪工程的生態化改造,在幸福河湖建設基礎上,共建水活經濟,全面實現水網數字化、網絡化、智慧化、綠色化。

 

(三)資金籌措建議。市級資金優先安排重大項目、重點區域、重大戰略、跨區(市)相關項目。對于已有中央投資渠道的項目,抓緊開展前期工作,爭取列入相關規劃和方案,積極申請中央政策和資金支持,分年度安排建設。對于防洪提升、水資源配置、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智慧水務等工程,按照責、權、利相統一的原則,進一步明確事權,爭取中央、省財政支持,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對于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等工程,按照部門職能分工,多渠道增加投入。對于水文化景觀工程等項目,積極探索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可能,充分運用市場化、公司化融資模式,引進社會資本和聯合體融資建設及運營。

 

九、實施效果與環境影響評價

 

(一)規劃實施效果。全面構建與青島高質量發展要求相統一、與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新期盼相適應、與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進程相匹配的青島現代水網,充分發揮水網綜合效益,進一步提升水旱災害防御能力、城鄉供水保障能力、水生態治理保護能力和水務現代化管理水平。

 

1.水旱災害防御能力進一步提升。全市防洪排澇防潮體系全面形成,重要城鎮防洪標準全面達標,5級及以上堤防達標率提升至85%,病險水庫、攔河閘(壩)安全隱患動態消除,海堤全線達標,城市基本無內澇災害。依托具有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功能的智慧水務體系,水安全風險防控能力和防災減災能力大幅提高,有效減少洪澇潮災害帶來的經濟損失。

 

2.城鄉供水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水務基礎設施網絡規模效益大幅提升,水資源空間均衡配置基本實現,河流開發利用率得到有效控制。新增供水量約8億立方米,為我市高質量發展提供穩定可靠水源。城鎮供水水源全部達到“一源一備”,城鄉供水基本實現一體化,保障未來用水安全。灌溉保證率顯著提高,耕地范圍內基本農田排灌設施全面恢復,為增加糧食產量和提高農村居民收入創造有利條件。

 

3.水生態保護治理能力進一步提升。涉水生態空間分類分區管控和涉水生態保護紅線管控體系全面建立,河湖水域空間得到充分保護。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水土保持率提高至90%以上,水源涵養能力顯著提高。重點河湖綠色生態廊道全面建成,重要河湖生態流量得到有效保障。水庫、湖泊等水體富營養化狀況顯著改善,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全面達標。城鎮污水得到安全高效處理,城市生態環境和農村人居環境顯著改善。美麗幸福河湖建設全面推進,水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明顯提升,水文化與生態、旅游深度融合,實現水美城鄉、水活經濟。

 

4.水務現代化管理水平進一步提升。支撐水網建設和運行的相關政策制度進一步完善,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初始水權分配和交易制度、全社會節水制度全面建立,水權、水價、水市場改革取得顯著成效,符合市場導向的水價形成機制基本確立。水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多元化水務投融資機制和水網工程運行管護常態化機制基本形成。數字孿生水網和現代水務管理體系實現深度融合,水網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調度水平明顯提升,實現水網工程良性運行。

 

(二)環境影響評價。

 

1.環境保護目標及環境影響識別。規劃確定到2035年重點流域水質優良(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總體達到80%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全面達標。規劃水資源配置工程中的新建水庫壩址及庫區淹沒范圍不涉及自然保護區等環境敏感區。規劃部分河道堤防、海堤建設涉及濕地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紅線等環境敏感區。

 

2.規劃協調性分析。規劃符合國家發展戰略和“十六字”治水思路,規劃原則、布局、規模等與相關規劃的總體要求相符合,規劃與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水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基本符合,與生態保護紅線管控要求總體不矛盾。

 

3.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規劃實施后,主要河流開發利用率控制在3550%之間,總體符合水資源利用上限目標要求。規劃嚴格控制入河湖排污總量,減少城鎮新增廢污水及污染物排放對水環境的不利影響,主要河流及控制斷面基本滿足水質目標。規劃實施后有利于維持和提升全市陸生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對主要河湖推進綠色生態廊道建設,河湖休養生息、改善河湖生態功能具有重要作用。規劃通過加強生態水量配置和調度管理、推進獨流入海河流水環境治理和重要河口濕地修復等,可維護和提升河口濕地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4.規劃合理性分析和優化調整建議。規劃水資源配置方案總體符合最嚴格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管控要求。規劃針對大沽河干流等部分河段的防洪工程,建議留足行洪通道和水生態空間,不得束窄河道,對違法違規侵占河道的行為應限期整改。

 

5.環境影響減緩對策和措施。制定重大水資源配置工程的調度方案,確保主要河流及河口生態流量(水量)要求,逐步退還被擠占的河道內生態環境用水和超采的地下水。加強魚類棲息地保護,恢復退化的水生態系統。結合規劃新建水源和灌區工程,對灌溉回歸水采用人工濕地等方法進行生態處理,減少面源污染。嚴格落實規劃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環境保護“三同時”管理制度。

 

6.綜合評價結論。評價認為,規劃方案符合青島市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要求,但規劃工程實施不可避免對區域生態環境產生一定不利影響,通過采納環評提出的優化調整建議和采取相應的環境影響減緩措施,規劃實施的不利影響可得到控制和減緩,從環境保護角度分析,規劃方案總體合理可行。

 

十、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組織編制實施方案,進一步細化目標、任務和措施。建立市直部門協作配合、市縣聯動的工作機制,形成逐級落實的工作格局。各區(市)水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編制好本區域水網規劃。

 

(二)深化前期工作。按照“確有需要、生態安全、可以持續”和“三先三后”要求,壓茬推進各項目前期工作,深入做好規劃方案比選論證,強化現代水網建設項目與土地、資金、環境等要素統籌和精準對接。

 

(三)加大資金和科技投入。完善工程建設、運行維護和管理、科技創新的資金多元化投入機制,探索建立青島水務資源投融資發展平臺,引導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加大對水網建設投入。推進水務基礎設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移交—運營—移交(TOT)等方式盤活存量水務資產。加強科技研發和人才隊伍建設,提供科技支撐能力。

 
免責聲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資訊、圖片、音頻、視頻來源于互聯網及公開渠道,僅供學習參考,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遵循相關法律法規采取措施刪除相關內容。


 
[ 行業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