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節水型城市,這個是我國實施資源節約、環境保護戰略,推行節約用水的最高榮譽稱號!
日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命名第十一批(2022年度)國家節水型城市,衡陽市榜上有名。據悉,近年來,衡陽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建設,衡陽市城管執法局扛牢牽頭主管部門的責任,統籌兼顧,協調各方,科學制定國家節水型城市創建方案,有序推進各項節水政策措施落地見效,使愛水、惜水、節水的節約之舉、文明之行在雁城落地開花。

衡陽市成功創建國家節水型城市,是大城衡陽繼摘得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市、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城市、全國無償獻血先進市、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市、全國油茶產業發展示范市等國家級殊榮后,又一“國字號”榮譽,更是衡陽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發展環境保護事業的又一重大成果。

▲蒸水夕照。
坐擁三條大江的衡陽,卻飽受缺水的困擾
“人依水而聚,城伴水而生”,可以說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衡陽,因居南岳衡山之南而得名,還是一座與水共生、因水而興的城市。從湘南郴州、永州的高山密林匯流而下,奔流而來的湘江、蒸水、耒水,三條江河交匯于雁城衡陽的北面,奔涌入洞庭、匯流入長江。“三江匯流”成為又一個能代表衡陽、識別衡陽的著名地理標識。
被譽為“雁城”的衡陽,如一顆璀璨明珠,鑲嵌在湖南省的中南部,依偎在美麗的衡山之南。作為湖南的第二大城市,她獨具魅力,近年更被賦予國家區域重點城市、國家Ⅱ型大城市以及省域副中心城市等榮譽。
衡陽地域廣袤,面積高達1.53萬平方公里,664萬三湘兒女在此繁衍生息。這片沃土上,湘江自西南向東北流貫,境內水系發達,長度5公里、流域面積10平方公里以上的江河溪流有393條。伴水而興的衡陽,擁有2.75億立方米的水資源,如同這座大雁之城的血脈,流淌在城市每個角落。可以說,水澤恩賜賦予了這座城市繁榮旺盛的生命力。

▲岳屏公園云水湖黑臭水體治理成效斐然。
衡陽市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達1346.7mm,屬于湖南降雨量豐富的地區,但仍面臨嚴重的水資源問題。氣象專家表示,衡陽降雨雖多,但分布不均勻,季節性缺水和區域性缺水的問題始終困擾著這座城市,尤其是衡陽位于“衡邵干旱走廊”,季節性和資源性的缺水已經成為制約衡陽市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矛盾。隨著城市和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水資源的壓力更大,水資源問題愈加突出,水的供需矛盾也日益尖銳。
水這份珍貴的生命之源,需要我們共同守護。近年來,衡陽堅定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新時期治水方針,做足“水”字這篇大文章。深入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切實把節約用水工作作為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一項重要任務,以創建國家節水型城市為契機,全面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在全市形成科學合理開發和利用城市水資源的管理體系,走出了一條“系統治水、科學管水、全民節水”之路。

▲城市污水處理。
推進工業節水減排,破解水資源“瓶頸”
衡陽,是全國26個老工業基地之一,其興衰復蘇始終和工業緊密相連。在衡陽的工業產業的版圖體系中,鋼鐵冶金、鹽鹵化工、食品釀造等工業企業,既是工業強市的優勢與基礎,也是用水大戶、消耗重點。
在衡陽城市騰飛發展過程中,農業生產、居民生活需要用水,保證工業生產更需要大量的水。在水資源有限、分布不均衡的情況下,如何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統籌科學地推進工業節水減排,保證工業用水供應,推動產業升級,是衡陽推進制造立市,破解制約工業發展的“用水”瓶頸的應有之題。
衡陽華菱鋼管有限公司就是衡陽市工業節水示范點之一,走進這里節水宣傳標語隨處可見,還建有綜合污水處理回用系統,處理生活污水和生產廢水,使其達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相關水質標準,然后回用于廠區生產給水系統、道路清掃用水、綠化噴灌用水以及生活雜用。
使用污水處理回用系統后,該公司每年預計可節約水量700萬立方米,有效提高了節水管理水平和用水效益。
另一家“用水大戶”——湘衡鹽化,通過“花式”節水成功獲評“湖南省節水型企業”。該公司累計投入 5000 萬元進行循環水綜合利用系統建設,實現清污分流,設備冷凝水、冷卻水、廢水最大限度回收利用,并且采用成熟的高度自然冷卻工藝,在每年節水的基礎上還可實現節約能源費用 300 萬元。
全面推進工業節水減排在衡陽不只是一句口號。衡陽市大力推進工業節水改造、推動高耗水行業節水增效、推行水循環梯級利用等具體工作舉措。如大力推廣高效冷卻、循環用水等節水工藝和技術;采用差別水價以及樹立節水標桿等措施,促進高耗水企業加強廢水深度處理和達標再利用等。
衡陽市還先后建成了衡鋼綜合污水處理回用系統、湘衡鹽化有限責任公司循環水綜合利用系統、高新區長勝辦公樓雨水收集利用設施及全市DMA分區、節水平臺建設、智能消火栓管理,示范引領作用明顯。
產業聚集,節水提質。目前,衡陽各大企業積極探索以節水技術創新引領驅動,正向著“產業節水、節水產業”的綠色發展之路邁進。

▲衡東洣水國家濕地公園。
引入高效灌溉設備,擰緊農業“水龍頭”
衡陽是農業大市、產糧大市,全市耕地總面積587.8萬畝,富饒的土地孕育著“三黃兩茶”等特色作物,素有“江南糧倉”“中南油都”“中國香都”等美譽。
但農業是用水“大戶”,探索如何提高用水效率、加快推進水資源利用方式、促使農業和農村經濟健康有序發展,勢在必行。
“過去種田,水不夠用,趕上干旱天氣,只能望天收。如今有了科學用水措施,再也不用犯愁了。”衡南縣雞籠鎮春光村種糧大戶符勝文感慨地說,衡南縣通過科學蓄水、滴灌節水設施等方式,有效緩解了干旱天氣農田缺水的窘境,讓汩汩流水歡騰地奔向田間地頭,有效減少了災害損失。
作為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南岳區,“小區縣、大旅游”所帶來的水資源匱乏和水環境問題也愈演愈烈。
2018年,南岳區遭遇百年難遇的四季連旱,飲用水庫蓄水量大幅縮減,城鄉供水保障能力嚴重不足,政府大半年實施“限時供水,定時送水”,很多居民陷入“吃水難”“缺水用”困境,水資源短缺成為制約區域旅游經濟發展的重要“瓶頸”,建設節水型社會迫在眉睫。
在這種情形下,南岳區通過全力推進節水灌溉,優化干旱缺水地區種植結構、推廣畜牧漁業節水方式、加快推進農村生活節水等措施,成功創建省級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示范區,得到了水利部、省水利廳專家指導組的高度肯定。
據悉,2023年,衡陽市將力爭通過引入智慧高效灌溉設備,擰緊了農業的“水龍頭”,助力農作物生產節本又增效。同時,建設或提質改造高標準農田30.14萬畝,其中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73萬畝。同時創建一批旱作農業示范區,建設一批畜牧節水示范工程。

▲陸家新區中心公園。
多方聯動多措并舉,打造節水“新風尚”
“淘米水可用來澆花;拖地板的水可用來沖廁所;少量衣物提倡手洗;澆灌綠植時,多用噴灌和滴灌……”在蒸湘區蒸湘街道太平一社區近日開展的節約用水宣傳活動中,居民們熱情地分享節水“小妙招”。
漫步在高新區的陸家新區中心公園,市民不僅可以欣賞到公園優美的風景,還了解到該公園分利用原有地勢特點,結合海綿建設理念有機聯通場地水系,融合“滲、滯、蓄、凈、用、排”六大功能,實現雨水調蓄、錯峰,減少內澇形成。
在銅橋港污水處理廠,其出水水質可達到一級A標準排放,每日將數以萬噸的回水輸出送往幸福河,“滋潤”周邊的生態景觀。目前,衡陽城區有污水處理廠6座,現有的污水處理能力有57萬噸,可實現污水全收集、全處理。

▲衡鋼節水。通訊員陽冬華 攝
這些都是衡陽建設國家節水型城市的縮影。
衡陽不僅是湖南的第二大城市,更是一座人口大市。盡管其水資源豐富,但由于人口眾多,但人均水資源占有量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因此節約用水變得更加刻不容緩。
自國家節水型城市創建工作啟動以來,衡陽市全面制定實施了定額用水與計劃用水管理制度,對市城區使用公共供水的2873個非居民用水單位實行超定額超計劃用水管理。通過下達用水定額指標和用水計劃,節水工作管理效能大幅提升。
2020年,衡陽還投入15.87億元巨資啟動衡陽市中心老城區雨污分流改造項目,項目建設完成后將實現雨污水徹底分流,有效控制排入城市水系的污染,提升和改善城市水環境、消除黑臭水。同時,衡陽在完善節水法規方面也做出了不懈努力,出臺了一系列包括地方法規、政府規章、部門規章等20多項制度文件,還編制了節水規劃,分析了衡陽市的現狀和需求,科學合理進行水資源平衡分析,系統構建衡陽市節水規劃體系。
此外,在每年的“世界水日”“中國水周”“全國城市節水宣傳周”“世界環保日”等集中宣傳活動期間,衡陽市還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節水宣傳活動。節約廣播、電視、報刊、公眾號、用水演講、征文、進課堂等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在全社會形成強大聲勢。
如今,“節約每一滴水”,在雁城節水“新風尚”已蔚然成風。

▲大源渡航電水利樞紐。
探索“節水之路”,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
為了成功創建國家型節水城市,衡陽市多路并進,多措并舉,多點開花。
一方面,通過實行計劃用水與定額管理,對市城區使用公共供水的非居民用水單位實行超定額超計劃用水管理。一方面,推廣節水器具和節水技術,明確要求全市范圍內新改擴建的公用與民用建筑必須安裝、使用節水型用水器具,各公園、游園修建人工湖要利用天然雨水,新建小區要廣泛推廣噴灌、滴灌、微灌等技術,水池景觀要廣泛采用水循環技術等。
同時,衡陽市還加大了再生水利用的力度,鼓勵城鎮污水處理企業參與再生水生產、運營。總結銅橋港污水處理廠達標尾水在幸福河黑臭水體整治中的經驗,通過補水改善城市水生態環境的為衡陽實施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作出貢獻。
數據顯示,在2020年至2021年期間,全市共評選出4家企業、8家單位、15個居民小區為湖南省節水型企業、單位、居民小區,節水型企業覆蓋率達21.49%,節水型單位覆蓋率達19.2%,節水型小區覆蓋率達16.06%。
一條條舉措的實施、一個個成果的展現,讓“再生水”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器”,讓“閑散水”成為區域協同發展的“動力源”,讓“優質水”成為送入尋常百姓家的“幸福泉”,為衡陽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水支撐、水保障。

▲水城共興。周衛國 攝
治水節水,持之以恒,久久為功。綠水青山,碧水藍天,利在千秋。
“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實施全面節約戰略”“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治理”,黨的二十大報告對節約用水、保護環境、保護生態作出了明確清晰的戰略安排。《衡陽市節約用水“十四五”規劃》明確要求:深入貫徹“資源開發和節約并舉,把節約放在首位”的可持續利用戰略方針,以水資源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為核心,實現節水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的總體平衡,建立安全可靠的水資源保障體系。到2025年,節水型城市建設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衡陽節水模式。規劃的實施,城市的行動,將助力衡陽的節水行動行穩致遠,持久見效,和諧發展。
依照規劃,衡陽市將鞏固國家節水型城市的成果,持續完善國家節水型城市建設的長效機制,嚴格按照國家的統一部署和標準,立足實際,狠抓落實,探索“節水之路”,為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貢獻衡陽擔當。堅持高起點謀劃、高標準推動、高品質建設。繼續培育一批省級節水型企業、單位、居民小區,使節約用水成為每個單位、每個家庭、每個人的自覺行動,形成全社會參與節水的良好氛圍;實施供水設施提質及老舊供水管網更新改造,推動濱江公園、雁棲湖公園等大型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湘江及主要支流水環境綜合整治,加強“三江六岸”的統籌規劃和分步建設,實現水更清、岸多彩、景更美等。
治水管水,用水節水,水城相伴,水城共興。衡陽節水一直在路上,衡陽節水一直在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