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該鄉大力推進流域生態綜合治理,河道生態得以恢復、人居環境逐步改善。一幅水清岸綠、水村相融、人水和諧的鄉村生態畫卷正在巴山楚水間緩緩展開。
溪丘灣鄉人水和諧的鄉村生態畫卷。(鄧正賦 攝)
持續流域治理,保障生產生活所需
一條平陽河就是一部溪丘灣鄉流域生態綜合治理史。
時間回到60年代建國之初,地勢平坦的平陽河流域一到汛期就呈失控之勢。奔流的河水攜帶大量泥沙致使兩岸不計其數的房屋與良田受損。
“遇到年降水量少的年份還好,一旦降水過多導致河水上漲,那就是顆粒無收。”平陽河畔石碾村村民宋文柏深有感觸。
上世紀七十年代,4.5萬溪丘兒女吹響流域綜合治理的集結號,在平陽河兩岸筑起長10043米的攔河“長城”才免于沿河兩岸不受洪水吞噬和威脅。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1世紀初,著眼于平陽河流域生態綜合治理,溪丘灣鄉又創造性提出:“治河必治堰,治堰必治山,治山必植綠”的一體化系統性治理理念,先后實施三峽庫區巴東縣神農溪支流平陽壩消落區等系列生態環境整治工程。
近年來,得益于這一理念的貫徹落實,溪丘灣鄉9條河流及59個小微水體成為“汛期能蓄水,旱期能灌溉”的好河、良堰,生產生活所需用水得到了根本性保障。僅2022年,全鄉就籌措資金192.42萬元整治多年因滲漏廢棄堰塘、堰渠等小微水體。
巡河并對設施進行維護。(通訊員供圖)
強化河湖長制,守好一方碧水安瀾
“這段時間陰雨連綿,擔心泥土松軟垮塌掩埋河道,趕緊來看看。”6月16日,溪丘灣鄉鄉級河長周平來到轄區內的春光水庫邊,穿好救生衣開始水庫巡視。沿著水庫轉了一圈,周平發現,雖然雨水攪動了水庫泥沙,河水有些渾濁,但沒有發現大面積泥土垮塌的情況,庫區也未受到太大影響,他這才安下心來。作為一座以集鎮供水、灌溉為主,兼有防洪、養殖等綜合利用的水庫,其水質直接影響全鄉集鎮范圍內的人畜用水。
從昔日“無人管”到今日“找河長”,靠的就是“河長制”的走深走實。
早在幾年前,全鄉就構建起由29 位村黨支部書記任村級河長 ,鄉黨委領導班子成員擔任鄉級河長的雙責任落實體系,并且在全鄉選聘9名民間河長,形成政府發力與社會監督雙向并軌機制。
此外,鄉水利水產管理站更新全鄉公示牌74面,其中河長制公示牌41 面,小微水體公示牌30 面,水庫公示牌 3 面,實現“河湖長制”各責任人責任清晰。
截至目前,全年鄉村累計巡查700余次,發現整改問題160余例。同時聘請保潔員32人,清理河岸及河面垃圾78噸,確保達到“庫岸整潔、碧水青山”效果。
溪丘灣鄉定期召開“河長制”負責人培訓會。(通訊員供圖)
締造水美鄉村,譜寫農旅融合新篇
初夏時節,駐足在溪丘灣鄉白灣村農旅綜合體觀景臺上,鳥鳴蝶舞、果木花香。
俯瞰山下,美麗的景象讓人目不暇接,郁郁蔥蔥的樹木沿著步道兩邊延伸,村舍村道井然有序,田野稻谷茁壯成長,池塘荷花含苞欲放,隨處可見美景。村里的小水渠脫胎換骨,小堰塘成為村民、游客休閑垂釣、賞花踏青的好去處。尤其到了晚上,沿步道而立的太陽能路燈,與天空中繁星呼應,十分美觀。這一切得益于白灣村流域生態綜合治理。
“這是原白灣中學的教學樓,以前這里雜草雜樹稀疏散亂、土地荒蕪,也沒有景觀,環境衛生不如人意。”村黨支部書記王金晶說道。
變化發生在2020年,溪丘灣鄉因地制宜,實施了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在省級美麗鄉村建設300萬元項目資金的支持下,白灣村堅持貫徹“生態修復、生態治理、生態保護”理念,將小流域建設與景觀打造、民俗文化、旅游產業開發等相結合,打造成為遠近聞名的農耕文化體驗園,有力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讓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有了農耕文化體驗園這塊吸引人氣的‘吸鐵石’,我們開民宿的底氣也足了。”村民陳代松為了發展民宿,不僅美化庭院,還新建了停車場。而白灣村只是全鄉流域生態綜合治理后“生態效益”轉變為“經濟效益”的一面鏡子。
因水而靈,因水而興。治水紅利正逐步顯現,一大批戰略性強、成長性好的投資項目也循水而來。2022年11月,總投資約16.15億元的巴東縣溪丘灣鄉獅子埡村水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園項目成功落地,建成后年產值達1.5億元以上,推動全鄉發展邁向新臺階。
如今,一江清水成為溪丘人民致富的源泉,全鄉水域逐步實現了由“清”到“美”、由“美”到“富”的轉變。
“下一步,溪丘灣鄉將貫徹落實各級指示批示精神,深入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試點,持續建好‘河湖長制’人才隊伍,做好做足做優水文章,為實現共同富裕增添源源不竭的動能。”鄉黨委書記曾凡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