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臺縣水資源分布時空不均,指標性、資源性取水問題突出,全縣368平方公里區域處于地下水超采區,治理難度大,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強地下水管理和超采區,形成合理的水價機制以價格杠桿倒逼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地下水綜合治理體系勢在必行。

健全農業水權制度。以鎮級行政區域用水總量控制指標為基礎,明確水權,把指標逐級細化分解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用水合作組織、農戶等用水主體,落實到具體水源。
完善農業供水計量設施建設。通過灌區續建配套、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項目,加快計量體系建設。新建、改擴建工程要同步建設計量設施,大中型灌區骨干工程配套到斗渠口及以下。灌溉機電井全部安裝超聲波計量設施,精準計量到井、到農戶并將監測數據實時上傳至市級平臺。
農業種植結構實現優化調整。堅持以水定地,合理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擴大低耗水、高效益作物種植比例,選育推廣耐旱農作物品種,禁止地下水用于洋蔥等高耗水作物灌溉。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優先保證糧食作物種植,保證糧食生產安全。通過發揮價格杠桿作用,促進實現農業用水現代化、工業用水高效化、生活用水節約化目標,使“水危機”“水憂患”“水商品”意識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