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建設節水型社會的實踐與探索(上)
□本報記者李永斌方發勇
水田龜裂,禾苗枯黃,黃塵遍野……
2006年夏天,肆虐川渝兩地的一場大旱,讓人們再次認清了水這種特殊資源的寶貴價值。當市委書記譚力、市長唐利民率市級各部門負責人奔波在鹽亭、三臺、梓潼等旱區指揮抗旱時,綿陽建設節水型社會的工作也正在穩步推進。
3年前,綿陽與甘肅省張掖市、遼寧省大連市一同被列為全國首批節水型社會試點城市。地處秦嶺南麓、境內河流縱橫,綿陽人為什么還要把節水的事兒看得這樣重?許多人投來了不解的目光。而這場大旱再次印證了一個事實:綿陽建設節水型社會不但十分必要,而且迫在眉睫!
水量分布不均,旱澇交替。節水,是擺脫“水深火熱”境地的理性選擇
9月4日,本報一版顯要位置刊登了一張引人注目的照片,經歷了140多天干旱煎熬的三臺縣突降暴雨,當地農民在齊膝深的洪水里搶收稻谷。插秧子的季節赤日炎炎,收谷子的時候卻暴雨成災。旱澇交替,讓人們看盡了老天爺的“臉色”!
不僅一個三臺縣如此“水深火熱”,降水分布不均,旱澇交替,其實是綿陽的一個自然現象。
打開一幅綿陽地圖,2萬平方公里的自然條件大致可以略知一二。綿陽西北高、東南低,一條涪江從西北流向東南,貫穿綿陽全境。西北部的北川、平武及江油市的北部是四川盆地向藏東高原過渡的“臺階”地段,山高谷深,每年七八月份,暖濕氣流在這里化為傾盆大雨,來得快、去得急;中部的涪城、安縣、游仙及江油大部,工商業發達,用水量與日俱增;東南部的三臺、鹽亭、梓潼都是農業大縣,是傳統的“用水大戶”。
然而,水文資料卻顯示了這樣的分布狀況。全市年平均降水量963.2mm,但70%的降雨集中在6-9月,60%以上的降水分布在西北山區。當西北部大雨傾盆時,工業用水量最大的中部地區、農業用水量最大的東南部地區卻常常干渴難耐。由于降水的時空分布不均,綿陽的降雨與耕地、人口、經濟布局極不“匹配”。
四川是一個人口大省,綿陽同樣是一個人口大市,不妨再看看人均值。如果將綿陽的水資源擁有量除以530萬人這個“分母”,結果是: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2259立方米,是四川人均水平的65%,與全國人均水資源量基本持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
結論由此明晰:綿陽既算不上真正的豐水區,更談不上風調雨順,綿陽存在著區域性、季節性、水質性缺水!
水資源利用率不高,供需矛盾已顯端倪。
節水,是推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舉措
先天不足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事實上,歷經了改革開放二十多年的高速發展,進入新世紀,水的危機已經向綿陽逼近。
2001年,綿陽的工業萬元增加值取水量330立方米,一般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約30~40%,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0多個百分點;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率僅為0.35-0.4,城市節水器具普及率僅為10%。
綿陽正處在工業化初期向中期過渡的階段,是工業項目劇增的時期,工業項目對資源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同時,綿陽頭戴“國家環保模范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衛生城市”、“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桂冠,正在打造西部最佳宜居城市,移居綿陽的人口增速已經超出了政府有關部門的預期。有專家警告,如果不節約用水,到2010年,全市會出現缺水,特殊干旱年缺水率將高達22.7%!
專家的警告與決策者的憂慮不謀而合。2003年,中央剛剛提出科學發展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也才開始破題,綿陽的決策者清醒地認識到,如果不走低成本、低耗水、低耗能、環保型、內涵式發展的路子,綿陽的發展之路只會越走越窄。
2005年,新一屆市委班子走馬上任,市委提出了實施“三大要務”(科技城建設、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建設和諧綿陽)的目標,同時,著力抓好城市的“三個提升”(提升城市環境水平、提升城市現代化水平、提升城市文化品位)。這一切,都與節水型社會建設息息相關。
這一年,市委書記譚力帶隊赴上海、廣州、長春、海口等地考察,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該怎樣建設?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思考、一路討論,觀點在碰撞中逐漸清晰:綿陽要借鑒發達地區的經驗,吸取其經濟發展中的教訓,未雨綢繆,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這年底,一場轟轟烈烈的“學習先進找差距”的大討論在我市展開。學習發達地區的成功經驗、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成為熱議的話題之一。一個共識在討論后形成:綿陽是中國科技城,應該率先在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上破題,建設節水型社會就是破題點!
由是,建設節水型社會成為一項戰略任務。隨后實施的“十一五”規劃中,我市把對建設節水型社會放在了重要位置。
發展對資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水正在成為一種緊缺資源。節水,也是企業降低成本的現實需要
從生產線上流下來的污水廢水混濁不堪,散發著各種臭味,經過攪拌凈化過濾處理后,又變得清澈如初,被重新送到生產線上循環使用。這是記者近日在九洲公司廢水處理站看到的一幕。
人們都知道九洲公司生產的數字電視機頂盒賺錢,其實,在九洲公司生產線上嘩嘩流動的水也是一張張“鈔票”。如今,九洲公司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已經由3年前的40.65%提高到89.55%,每萬元工業增加值取水量從64.57立方米降到5.5立方米,3年節水價值1082.4萬元。
九洲集團董事長張正貴告訴記者,2001年到2005年間,該公司累計投入900萬元,建立了工業廢水處理站、完成了7項節水技改項目,不到3年就收回了投資。??
這與其說是在節水,不如說是在“經營”水!
“開!”隨著一聲令下,大棚內,數百個噴頭噴出了薄薄的水霧,均勻地灑在番茄、茄子的四周。“停!”一場“人工降雨”戛然而止。這是記者在農科區佳昊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看到的一幕。該公司技術人員告訴記者,由于安裝了這套蔬菜定時定量“喝水”裝置,每年節水60噸,相當于增建了一口小二型水庫。
追求利潤最大化是企業的終極目標,在綿陽,愈來愈多的企業意識到,節水是企業降低成本、增加利潤的現實需要。不少企業從管理的各個環節入手,關緊“跑、冒、滴、漏”的“閥門”。九洲公司建立了由副總經理負責的三級節水管理網,并設置了專職的節水管理機構;長虹公司制定了《能源節能管理與考核辦法》,并定期組織對用能現場的全面檢查,生產單位積極完善三級能源計量,在對耗水量大的注塑機等設備上安裝水表,通過技術改造,使循環水的使用率達到100%。?
順應天時,遵循自然規律;順應時代,遵循科學規律;順應市場,遵循經濟規律。綿陽人清醒地認識到,只有節水,發展之路才能越走越寬,建設節水型社會成為綿陽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