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蘭州9月28日電(記者 朱建軍)甘肅省張掖市作為我國第一個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以來,以明晰水權入手,改革傳統的水資源管理方式,建立總量控制、定額管理、有償使用、水權交易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完成了用水權在區縣、灌區、鄉鎮、協會和用水戶等層面的逐級分配。
????今年9月初,張掖試點工作通過了水利部專家組的驗收。
????明晰水權,改革水資源傳統管理模式
????位于河西走廊的甘肅省張掖市集中了黑河流域92%的人口,83%的國民經濟用水量和76%的耗水量,區域節水型社會建設直接影響中游和下游、經濟和生態的水量消耗分配關系,左右著中游、下游生態系統演變的走向。
????2001年2月,國務院第94次總理辦公會議決定實施黑河近期治理,實現當黑河上游來水15.8億立方米時,向下游新增下泄量2.55億立方米,達到9.5億立方米的分水目標,以滿足當地的生態用水需求。
????試點建設前,張掖水資源總量不足與發展需求之間、生產發展與生態用水之間、完成分水任務與區域發展用水之間的矛盾都很尖銳。
????“以前各用水戶水權不明確,水量沒有分配到戶,人們普遍有大水深灌的思想,使畝均用水量加大。” 張掖市委書記田寶忠說,只有確立了水的所有權、使用權、經營權、轉讓權,才能從根本上破除傳統用水觀念、改變現行供用水模式,才能有效地培養和樹立群眾的水權意識、水商品意識和節水意識。
????2002年3月,水利部作出在張掖市率先開展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的部署。試點建設以來,張掖市依據黑河分水指標,按照逐步調整、缺水和用水程度大致均衡、高效用水者優先配水、人均水量逐步接近的原則,依據流域內各縣區水量配置方案,通過主要干流樞紐水庫工程、機井水表計量控制法,將全市可用水權總量層層分解配置到縣區、灌區以至鄉鎮、村社,逐戶核發水權使用證書。
????在民樂縣,各灌區按照核定水權面積和水資源配置方案,給每戶農民發放了水權證,將水量分解到戶,嚴格計量,灌水定額大大降低,每畝每年比以前節約用水100立方米至120立方米。
????積極推進用水戶參與式管理
????張掖屬于綠洲灌溉農業,過去配水、管水由村委會負責,群眾參與意見少。時間一長,出現了“人情水”“面子水”等現象,造成配水不公,加上村里的一些開支有時也攤在水費中收取,致使“水費”價格高,管理使用不透明,群眾心里有疙瘩,繳費不積極。
????“要想管好水,就要讓農民參與到用水管理中來。”民樂縣水務局副局長武開福介紹說,民樂縣以村或支渠為單元,成立了194個農民用水者協會,在灌溉和工程管理中,會長負責,用水戶參與,共同管水用水。
????民樂縣三堡鎮任官村農民用水者協會成立于2004年3月,現在有223名會員、9個灌水小組。協會成立后,會員們互相商量,協會或村委會具體協調,調換地塊,平整田地,合理調整渠道布局,實行了連片種植和連片灌溉。
????現在,張掖市農民每次灌溉前,用水者協會都要召開會員代表大會,及時向用水戶公布配水、放水、收費情況。灌溉面積、水量、水費公開,增加了水費管理透明度,降低了用水成本,減輕了農民負擔。僅民聯鄉太和村2002年和2001年相比,用水量減少86萬立方米,全年全村節省水費支出26萬元。
????同時,為便于用水的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張掖市采用了水票制形式。水管單位根據水權總量和來水量,推出配水計劃,用水戶根據用水定額,持水權證向水管單位購買水票,雙方實行水票制供用水。剩余水量的回收、買賣和交易,也通過水票進行。
????調整結構,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益和效率
????張掖市在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過程中,結合水資源總量指標,推出用水定額指標,各級政府、行業部門、基層組織和城鄉用水戶,明白了自己的水權總量,也知道了行業生產、作物種植的適宜用水量和用水效益,從而促使用水戶根據各自水權主動調整經濟結構、合理使用水資源。
????記者在采訪時看到,由于水量定額分解,用水戶實行總量控制,農民開始想方設法合理調配用水。目前,張掖市農民以水定產、以水定植,科學用水的意識明顯增強。
????高臺縣以節水工程為契機,積極引導農戶、集體及農林場擴大優質牧草種植面積,先后建成3個500畝以上的草種繁育基地,又引進推廣7個牧草新品種,使得全縣種草面積不斷擴大,優質牧草種植面積達到10萬畝,并建成大型飼草生產企業。
????甘肅省水利廳廳長許文海告訴記者,試點期間,張掖立足于區域優勢資源,大力推進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進程,擴大玉米、啤酒花、葡萄、番茄等高效經濟作物和林草面積,有效節約了灌溉水量,同時提升了農業水資源利用效益。
????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提高了張掖市各行業節水意識和水資源管理能力。在節水工程與技術方面,結合黑河近期治理項目,張掖開展了農業節水工程建設,推廣實用農業節水技術,累計完成農業節水工程投資12.4億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