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多年來年平均降雨量575毫米,加上通過引灤入津和其他方式的外來水量,人均水資源占有量370立方米,遠低于世界公認的人均占有量10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線,屬重度缺水地區。特別是1997年以來海河流域發生持續嚴重干旱,天津市被迫在2000年、2002年、2003年和2004年實施4次引黃濟津應急調水。 缺水,成為制約這個城市生存發展的瓶頸。缺水,也讓這個城市自創出了一套“政府調控、公眾參與、總量控制、法制保障、科技支撐”的節水新機制。 工業企業是用水大戶。供水量控制以及頒布的《節水型企業標準》、《建設項目用水計劃管理規定》等一系列規章,讓企業成為節水的龍頭。以天津開發區為例,去年全區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90%;萬元產值取水量6立方米,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12。技術節水,也讓一批企業既節水又創效益。天津堿廠用海水循環冷卻,使排污量減少了90%;天津鋼管公司水重復利用率達到97%。 缺水,這是全市面臨的困境,政府也通過電視、報紙、入戶宣傳多種形式的教育讓市民心中有數。“推薦節水明星”、“曝光浪費水的行為”是天津媒體經常開設的欄目。 “引灤入津以前我們喝的是苦咸水,知道現在的水來得不容易,必須節約。”劉建榮是天津河西區寶德里的一位居民。他所在的小區,去年完成了節水器具的改造。即把國家明令淘汰的12升或9升的衛生潔具,更換為容積為6升的衛生潔具;把原來的螺旋式膠皮墊水龍頭,更換為陶瓷片型內心式節水型水龍頭。 “現在換的新器具,不僅用起來方便,也確實省水。”劉建榮和不少居民以前對這項工作持有疑慮,現在發現了好處。據了解,通過免費安裝節水型器具,居民用水的年節水率可達20%左右。 目前,天津市14個老居民區完成了節水型器具改造,2001年以后新建的居民生活小區節水型器具普及率達到了100%。 而河西區梅江芳水園的李紹琴所住的房子,則裝了3塊水表,分別連著三套管道供水系統,一是可以直接喝的直飲水系統,二是用于沖廁的再生水系統,三是普通的自來水供水系統。現在李紹琴一家每月用自來水3噸到4噸,用中水5噸到6噸,因為中水價格低,現在每月的水費比沒搬到這個小區前降了很多。 即使是這樣,李紹琴仍在想辦法節水。她買的洗衣機是一大一小兩個滾桶組合型,洗小件衣服就用小桶。馬桶上也有兩個按鈕,分別用于沖大便和小便。平時洗菜用的水用來沖廁所,洗衣服的最后一遍水,肯定要接到一個塑料桶里留著擦地。 “并不只為了省點錢,而是看著白花花的水流走,心疼。”李紹琴說像她這樣用水的在鄰居中非常普遍。 歷來的用水大戶——高校也走在了節水的前列。兩年前,天津財經大學開始在公共用水場所安裝智能IC卡系統,對學生飲水、洗浴進行計量。學生每人都持有IC卡,學校每月免費提供150升開水,超用則要自付費。在公共淋浴室實行插卡計時洗浴收費,學生洗浴前必須預先繳費充值,洗浴時將IC卡插入節水控制盒內,每分鐘收費0.15元。 這一被許多學生不理解的節水措施,兩年來順利實施,沒有一個學生因為水不夠用而多付費。學生洗浴時間也大大縮短。據學校估計,僅洗浴一項日均節水165升。 價格杠桿也積極地促進了市民自覺節水。1997年以來,天津市先后7次調整自來水價格,居民生活用水由每噸0.68元調整到3.4元,非居民用水統一調整到5.6元,特種行業水價為20元。再生水水價按不同用途為每噸1.1元到1.8元。 免責聲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資訊、圖片、音頻、視頻來源于互聯網及公開渠道,僅供學習參考,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遵循相關法律法規采取措施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