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新征程,奮楫再出發。政事兒工作室推出“奮進中國——2023年全國兩會政事兒訪談錄”,來自各條戰線的新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講述不負重托、同心圓夢的履職故事,暢談中國發展新愿景。
十堰市市長王永輝:
維護南水北調工程供水安全是十堰天大的事,天大的事就要盡天大的責
湖北省十堰市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國家重要生態功能區,肩負著保護國家戰略水資源安全的歷史使命。
“維護南水北調工程安全、水質安全、供水安全是十堰天大的事,天大的事就要盡天大的責。320萬十堰人都是‘守井人’。”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十堰市市長王永輝接受“政事兒”專訪時介紹,目前,十堰已累計向北方供水540億立方米,惠及京津冀豫沿線24個大中城市、190多個縣(市、區)、8500多萬人口。
他表示,為統籌發展與保護,確保一庫碧水永續北送,十堰將在著力提高發展能力與守井能力上下功夫,全力做好“山、水、車、農”四篇文章,加快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建設成勢見效。
王永輝出生于1971年8月,曾任武漢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等職,2022年12月任十堰市委副書記、代市長,今年1月當選十堰市市長。

王永輝(資料圖)
談十堰綠色發展
“累計向北方供水540億立方米,惠及京津冀豫沿線8500多萬人口”
新京報:十堰市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地和丹江口水庫所在地。請談談十堰近年來在綠色發展方面取得的成效?
王永輝:國家建設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以來,十堰始終忠誠履行守井職責,著力提升守井能力,更好統籌發展與保護,在擔當好“守井人”的歷史使命中由衷感到光榮、自豪和幸福。
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秦嶺南麓,南北分界、四季分明、不燥不濕,是宜居宜業的山中之城。武當山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世界文化遺產、著名道教圣地、歐洲人最喜愛的中國十大旅游目的地之一,被譽為“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贊為世界上最美的地方之一。丹江口水庫水質穩定保持在二類水以上,是首批“中國好水”水源地,這里的水可以直接飲用。十堰是東風公司的發祥地、中國商用車之都,是全國汽車產業化程度最高、汽車產業鏈條最完整、產業集群優勢最為明顯的區域之一。
這里有優越的生態環境,全域都是綠水青山,森林覆蓋率高達73%,是養生福地和療養勝地;這里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生命不斷線、文化不斷層、歷史不斷代,“鄖縣人”頭骨化石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演化史;這里有獨特的地理區位,處在鄂豫陜渝毗鄰地區,是川陜咽喉、四省通衢,現在已全面邁進高速、高鐵、高飛時代,坐高鐵到周邊城市、乘飛機到全國主要大中城市均可2小時直達;這有良好的營商環境,是創業的沃土、投資的福地,被評為湖北省優化營商環境標桿城市;這里有開放的城市基因,上世紀六十年代,來自全國各地的20萬建設大軍建設二汽,使十堰從一個小山村崛起成為工業化洗禮的現代化城市。
十堰區位特殊、功能特殊、貢獻特殊,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形成區、涵養區、純調水區。形成區保障水量,面積2.05萬平方公里,占十堰國土總面積的86.7%;涵養區保障水質,全域2.36萬平方公里都是涵養區;純調水區保障供水,十堰純供水純貢獻。目前累計向北方供水540億立方米,惠及京津冀豫沿線24個大中城市、190多個縣(市、區)、8500多萬人口。
談確保一庫碧水永續北送
“為保護丹江口水庫水質,先后關閉遷建560家企業,每年減少稅收22億元”
新京報:為確保一庫碧水永續北送,十堰做了哪些工作?
王永輝:為當好“守井人”,確保一庫碧水永續北送,十堰作出了巨大貢獻。為服務南水北調工程建設,丹江口大壩兩次建設共淹沒土地55.2萬畝,占庫區總淹沒面積的57.7%;完成了18.2萬移民任務,創造了世界水利工程移民史上的奇跡。
為保護丹江口水庫水質,先后關閉遷建560家企業,每年減少稅收22億元;關停培育了20多年的黃姜產業,減少加工產值百億元;全面落實十年禁漁,5萬漁民轉產上岸。
為提高守井能力,籌集資金30多億元治理水污染,神定河、泗河等“五河”治理成為全國河流治理的樣板和典范;累計投入270余億元,建成117座城鎮生活污水和43座城鎮生活垃圾處理設施。
談繼續當好“守井人”
“十堰的護水任務是長期的、艱巨的、永續的”
新京報:下一步,十堰將如何繼續當好“守井人”,確保一庫碧水永續北送?
王永輝:維護南水北調工程安全、水質安全、供水安全是十堰天大的事,天大的事就要盡天大的責。一庫碧水的核心價值在于穩定供水和保護水質,十堰的護水任務是長期的、艱巨的、永續的。為統籌發展與保護,確保一庫碧水永續北送,十堰將在著力提高發展能力與守井能力上下功夫,全力做好“山、水、車、農”四篇文章,加快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建設成勢見效。
一是做好山的文章,持續鞏固擴大生態優勢。全力抓好生態篇,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實施丹江口庫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修復等工程,積極開展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拓展“兩山”轉化渠道,探索碳匯、碳交易、綠色金融等創新舉措,參與排污權、用能權、水權等生態資源權益交易。積極創建國家級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倡導綠色生產生活方式,著力提升生態產品增值溢價。全力抓好交通篇,加快推進高鐵延伸、機場擴建,積極爭取十堰到安康、十堰到宜昌等高鐵,加快建設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全力抓好文旅篇,以武當山為龍頭,大力發展全域旅游,叫響“到武當山過幾天仙暇日子”文旅品牌,著力發展中醫藥康養、森林康養、鄉村旅游等新業態。
二是做好水的文章,永續護好用好一庫碧水。堅定不移保護水質安全,緊盯污染防治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深入開展丹江口庫區環境綜合治理,建立覆蓋城鄉的污水垃圾全收集、全處理體系,持續鞏固全市水質達標成效;強化治山理水,認真落實流域綜合治理和統籌發展規劃,抓好漢江、堵河、丹江口庫區等流域治理。大力發展綠色食品飲料產業,把水資源打造成千億級產業。用心講好移民搬遷、新時代中國好水等故事,以中國好水彰顯十堰好形象。
三是做好車的文章,著力建設現代化汽車城。做強商用車、做大乘用車、做優專用車、做精零部件、做全車生態,突破性發展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積極發揮商用車優勢,主動參與全省乃至全國汽車供應鏈平臺建設,大力發展供應鏈物流。發展壯大新型電池產業,打造千億級產業集群。籌建中國汽車博物館,創建全國文明典范城市,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提升汽車城功能品質。
四是做好農的文章,加快推動共同富裕。大力發展強縣富民產業,壯大農產品精深加工,確保農民群眾穩定增收致富,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持續推進縣城品質提升三年行動,提高縣域公共服務水平。積極推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等工作,做好養老照料中心建設等六件事,守牢糧食安全、防止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以共同締造理念方法抓好鄉村治理,發動群眾力量共同建設美好家園。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十堰與京津冀因水結緣、因水結親,一庫碧水架起了溝通協作的橋梁。十堰人民歡迎京津冀人民常到自家的水井串串門、走走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