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城水耦合”的技術路徑
城水耦合,是“城”對“水”價值的全面把握,是城市發展理念從“與水爭地”向“與水共生”的轉型,也是城市生活、生產方式的適應性轉變。
以水定城,構建廣州水資源平衡政策。首先,根據市域可供開發利用的水資源總量,匹配未來社會經濟需水量預期,評估一次供需平衡的水平。其次,大力倡導城市生活、生產、生態節水,并提高雨水、中水、海水等城市非傳統水資源利用程度,創新性開拓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能力。最后,降低跨區域跨流域引調水措施的生態影響,嚴格控制未進行環境影響評估而做出的跨流域引調水、抽取地下水等行為。
以水塑城,完善廣州水環境空間品質。基于水安全提升目標,還河流以空間,探索“流溪河—珠江—海珠濕地”等流域濕地系統協同的雨洪應對方案。基于水環境改善目標,嚴格控制城市開發建設填埋末端河涌水系,結合可行性和合理性論證,連通海珠濕地周邊水系,實現與珠江后航道的活水循環。基于水生態修復目標,河道整治由硬質化裁彎取直向生態化近自然處理轉型;結合水生態影響評價,開展必要的河道再自然化改造,營造適合動植物生長、棲息的河湖生態環境,維育生物多樣性。
以水興城,激發廣州老城區新活力。基于水景觀優化目標,進一步提升城市濱水岸線功能公共性與慢行連續性,改善濱水空間可達性與舒適性,鼓勵在合適的岸域設置露天泳場、組織合宜的水上活動,營造城市活力水岸空間。基于水經濟共享目標,精細規劃濱水用地功能與空間形態,支持有活力的濱水特色產業發展,讓市民共享城市水環境多元價值。
完善“城水共治”的制度創新
學科交叉,政學研用深度融合。廣州城水生態共治應注重城鄉規劃、水利工程、市政工程等多學科協同支撐,充分發揮珠江水利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在穗研究機構以及高等院校的專業優勢,建立水規劃與城市規劃的雙向評估與優化方法,強化水規劃的空間人文屬性以及空間規劃的資源生態屬性,實現水利水務技術與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技術的耦合,支持廣州治水能力現代化提升。
治理協同,凝聚部門管理共識。廣州治水應在水安全保障的基礎上,強調生態韌性、環境友好、生活舒適、景觀優美等綜合性目標,凝聚水務、規劃和自然資源、住房和城鄉建設等涉水管理部門的共識,建立共同價值觀,協同推進城市水系功能完善和濱水空間品質優化等各項工作,進一步協調城市行政管理與小流域水文管理,實現跨部門、跨行政區的治水制度創新。
實踐先行,激發公共濱水活力。緊抓珠江高質量發展契機,選取珠江部分濱水地區豐富水岸及水上活動,進一步提升珠江前后航道濱水活力,實現還江于民、還岸于民、江城共進。以“河道再自然化”“城市親水化”的技術革新探索臨水社區試點建設,再現廣州“水城”風采。在此基礎上擴大社會參與,搭建政府、企業、市民共同治水平臺,充分調動管理者、濱水居民和社會公眾參與城市治水工作的積極性。推進全民治水,通過定期舉辦治水、節水等宣傳展覽,普及水環境知識,提升水價值認識,培育社會公眾節水、治水、愛水的集體意識,實現廣州城水共生、人水和諧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