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生 4萬余戶居民將喝上“更干凈的水”
作為一個已交付十多年的老小區,多藍水岸社區水箱、水管等設施設備存在老化、破損現象,水質、水壓問題偶有發生。
二次供水改造后,將實現供水設施專業化、規范化、數字化的運維管理,使城市供水“最后一公里”水質安全更有保障,白楊人的品質用水生活觸手可及。
除多藍水岸社區外,此次二次供水項目開工的還有錦灣、城市果嶺、未名園、海天城、碧景灣共6個小區。屆時,8800余戶居民將由此受益。
在錢塘區的支持下,白楊街道共計劃投資4億,改造43個小區,將惠及4萬余戶家庭,占錢塘區改造任務的60%左右,改造總量居全區之最。
聚民心 改造小區的居民來當“監督員”
作為關系到居民生活品質的重要一環,二次供水改造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此次改造規模大、難度高,引導每一位相關居民的理解和支持是做好工作的難點與關鍵。”街道工作人員說。
如何最大限度把民心凝聚起來?白楊街道有自己的“解答方式”。
在即將開工的6個小區,每個小區都“選拔”出了5名對改造項目較為專業的居民、物業人員,組成“居民監督小隊”,對改造項目進行全過程監督。
何望君便是“監督員”之一。日常,他通過線上、線下多途徑及時了解最新工程進度與推進細節,并將意見與建議第一時間反饋給社區和施工方。
“前期,我們成立了2個工作小組:一是領導小組,實行街道主要負責人、分管負責人雙組長制,作為工程的‘總指揮’。二是攻堅小組,由社區、物業、業主代表、設計、施工、運維人員組成,請社區書記任組長,并為每個小區提供充足的物資支持與經費保障,減少推廣工作中的后顧之憂。” 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
同時,為將政策向群眾透明化,以最大限度贏得對改造項目的理解與支持,以多藍水岸小區為例,社區書記組織社工、物業、樓道長也成立起隊伍,作為改造政策“宣講團”與戶表合同簽訂“推進團”。
遇到居民存在疑惑,社區工作者便走進家門,不厭其煩地解釋說明;面對居民對改造方案的質疑,物業經理主動提出在自家樓道前安置樣板示范點,讓大家對方案有直觀感受;看到戶表文件提交有誤,社區和物業利用休息時間即刻整理核對……目前,多藍水岸小區戶表合同簽訂進度已達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