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杠壩,田大丘,三年兩不收。有女不嫁青杠壩,紅苕拌飯酸菜下。”這句話在貴州省銅仁市思南縣塘頭鎮青杠壩村廣為流傳。青杠壩村地勢高,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蓄水保水能力差,喝“望天水”是村民祖祖輩輩的飲水狀態,也折射出思南縣廣大山區群眾的飲水狀態。
位于武陵山腹地的思南縣是典型的山區,存在喀斯特地貌發育、地勢落差大、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工程性缺水問題嚴重、水資源利用難度大、利用率低以及現有的水利工程點多面廣,且大部分是高揚程提水,存在造價高、制水成本高、后期管理和運維困難等諸多問題。
曾經的思南縣,在城鎮實行分片區集中供水,但由于地形特殊,遇到了工程開發成本高、供水保障率低、管理困難等問題。在農村基本使用分散式、高揚程電泵提水。“山區農村供水受社會發展、地質變動等原因,地下水資源逐年枯竭,而不少農村水量調配能力差,無跨區域調水能力,吃水就更為困難了。”思南縣水投集團公司董事長楊昌世說。農村制水成本最高可達9.63元每噸。2017年之前,全縣年泵站提水電費高達1100余萬元。
“思南不差水,差的是‘水缸’。全縣年均降雨1134毫米,有248條大小河流,水資源豐富,但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工程性缺水問題嚴重,水資源利用不高。”思南縣水庫管理處副主任田杰介紹。
黨的十八大以來,思南縣一方面加快修建骨干水源工程,一方面積極思考建好“水缸”后如何高效利用水資源。2016年8月,思南縣通過融資貸款,按照“以大帶小、城鄉統籌,以大并小、小小聯合”的思路,規劃建設“十庫、八廠、七支線、兩聯接”的“骨干水網”,采取引、提、蓄、輸等措施,在烏江兩岸鋪設長達347公里的管網,形成覆蓋全縣、互聯互通的“大水網”,打破了常規鄉村界限區域供水格局,實現縣域內的“南水北調”“東水中送”。
2020年12月,“大水網”全面建成,思南縣實現了城鄉供水一體化。同時,在清渡河上,庫容1.13億立方米的花灘子水庫被納入國家2022年計劃開工的50個重大項目之一,該水庫持續提升的供水能力也將為思南縣的城鄉發展注入源源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