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市重點項目世界藤鐵工藝之都—碼雅文化園,吸引了不少游客。碼雅文化園位于安溪縣城廂鎮碼頭村,改造總面積約35萬平方米,總投資約5億元,以藤鐵工藝為主要元素對興格公路(碼頭段)沿線1.5公里內房屋及周邊環境進行整體提級改造,實施立面統一裝修、特色夜景布設、“天網規整”、交通驛站、停車場、公廁、飲水工程、污水處理工程、流域綜合治理、裝配式建筑等項目。文化園通過采取“政府牽線、商會搭橋、企民合作”運作方式和“企業零店租、群眾零風險”開店模式,進駐一批家居工藝企業、工藝名匠工作室及文創等特色商業。未來,這里將成為安溪縣藤鐵工藝展示的“窗口”、安溪鄉村振興的示范村、安溪對外展示的一張靚麗名片。 (陳小陽 謝偉端 攝)
《泉州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22-2025年)》近日印發,方案提出實施“八大提升”行動,著力提升農民生活品質,打造具有泉州特色、閩南風貌的美麗宜居幸福家園。
□本報記者 陳凌鷺
提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能力
治理率達78%以上
推進鄉鎮生活污水治理,到2023年,全面完成縣域鄉鎮生活污水處理市場化;到2025年,新建配套管網400公里以上。
實施村莊生活污水精準治理,到2025年,提升治理村莊1600個以上,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78%以上,設施穩定運行率達90%以上。
加強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到2025年,全市基本消除農村較大面積黑臭水體。
加強農村水環境綜合整治,到2025年,全市建設安全生態水系673公里,主要河流和小流域I—Ⅲ類水質比例分別達到100%、92%。
提升村容村貌美化
塑造美觀適宜的村莊風貌
綠化美化鄉村,突出保護鄉村山體田園、河湖濕地、原生植被、古樹名木等,大力推進農村“四旁”(水旁、路旁、村旁、宅旁)綠化,到2025年,全市建成省級森林村莊80個。
加強傳統村落民居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保護,保護傳承泉州優秀農耕文化,培育一批具有泉州閩南特色的休閑農業品牌。
充分利用水塘、蓄水池及四季農作物等建設農業風光,塑造美觀適宜的田間風貌。到2025年,全市完成8萬畝以上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農田連片整治)任務。
提升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水平
健全收運處置體系
健全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延伸覆蓋所有自然村組,以縣域為單位進行市場化運營管理。
建立鼓勵引導機制,有序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減量,擴大農村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服務覆蓋面。
促進農業生產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到2025年,全市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6%以上,秸稈綜合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
提升農村居住品質
開展既有農房綜合整治
加快編制“村民看得懂、政府用得上”的“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到2023年,實現全市應編村莊規劃管控全覆蓋。
加強農房風貌管控,培育集約建房新風,整縣、整鎮、整村開展既有農房綜合整治,2025年年底,實現全鎮域裸房“零存量”,打造一批具有閩南特色的街區、集群。
提升鎮區品質,到2025年,全市完成50個鄉鎮所在地集鎮環境綜合整治提升。
提升長效管護水平
推動制度化、常態化、長效化
持續開展村莊清潔行動、農村愛國衛生運動,倡導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
不斷健全長效清潔機制,基本建立有制度、有標準、有隊伍、有經費、有監督的村莊人居環境長效管護機制,有條件的村設立村莊清潔日、清潔指揮長等,推動村莊清潔行動制度化、常態化、長效化。
提升農村基礎設施
新建改造農村公路750公里
實施農村公路提級改造工程,全面落實“路長制”,加強公路沿線路域整治與管護。到2025年,全市新建改造農村公路750公里。
建立完善從源頭到龍頭的飲水安全保障體系,到2025年,新建改擴建規模化集中式水廠30處以上,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0%以上。
健全村莊應急管理體系,合理布局農村應急避難場所和防汛、消防等救災設施設備,有條件的地方開展農村無障礙環境建設。
提升群眾參與活力
共同締造鄉村美好環境
深入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引導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合作社、村民等全程參與農村人居環境相關規劃、建設、運營和管理。
充分運用環境衛生紅黑榜、積分兌換、“互聯網+督查”投訴舉報等方式,激發農民內生動力,提高主人翁意識。廣泛開展美麗庭院創建,到2025年,創建4000戶以上省級美麗庭院示范戶。
提升農村改廁質量
農村衛生廁所全面普及
改造提升農村戶廁,全面清除農村傳統旱廁,到2025年,新建改造農村衛生廁所12233戶,農村衛生廁所全面普及。
提檔升級農村公廁,繼續新建改造升級一批農村公廁,推動鄉村景區旅游廁所建設,健全完善公廁管護制度,將農村公廁納入村莊日常保潔范疇。
推進農村廁所糞污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結合農業綠色發展,推動廁所糞污就地就農消納、綜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