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潼湖自來水廠,工作人員在檢查水質。南方日報記者王昌輝攝
缺水,似乎離惠州很遠。惠州是一座山水城市,擁有河湖泉海等眾多水生態形式,也是這座宜居之城引以為傲的資源家底。
然而,自2020年秋季以來,惠州乃至粵東地區遭遇了歷史罕見的旱情。連續干旱少雨氣候,導致去年春夏集中出現“用水難”:478座小型水庫中有136座達到死水位,無法正常供水,7座干涸;部分地區生產生活用水一度斷供,群眾每日在消防車前排隊領水……用水緊張、水資源分布不均衡等特征,是對惠州當前水資源格局最貼切的描述。
近期,惠州迎來了多場降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旱情。3月24日,惠州隨著全省步調進入汛期。今年,惠州供水用水情況如何、水資源利用在哪些方面不夠平衡?今年的旱情是否將有所好轉?在緩解水資源緊張方面,惠州又有怎樣的舉措?
南方日報記者烏天宇
水資源保障能力急需提高
惠州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東江、西枝江橫穿惠州,干流、支流水系密布,水資源總量豐富且充沛。去年發布的廣東省水資源公報顯示,2020年,惠州水資源總量為106.9億立方米,在珠三角9市中僅次于肇慶,位居全省第5位。
在水資源總量豐富格局下,惠州暗藏著供用水緊張的現實矛盾。水資源公報數據顯示,2020年惠州人均水資源量為1780立方米/年,低于多年平均值近300立方米。按照國際公認缺水標準,人均水資源量低于2000立方米的為中度缺水地區,惠州剛好入列。
從用水情況分析,2020年惠州用水總量為19.92億立方米,其中,因蒸騰蒸發、土壤吸收、居民和牲畜飲用等多種途徑消耗掉,不能回歸到地表水體或地下含水層的水,達到7.6億立方米。
這樣的用水和耗水量,相當于3年就可用完光、1年可耗盡全市大中型水庫的所有蓄水,2020年全市4座大型水庫和25座中型水庫年末蓄水總量僅為6.88億立方米。
一邊用水量大,一邊來源也較為缺乏。從降雨情況來看,受到典型拉尼娜年氣候影響,惠州近兩年屬于枯水年狀態,2020年全年平均降水量為1636.1毫米,比常年偏少13.4%,降幅是珠三角第二。
事實上,資料顯示,從1998至2020年23年間,惠州共有6年處于枯水年狀態。其中最嚴重一次為2004年,年降水量偏離常年值達到了33.5%,全市三分之二的河溝斷流,東江惠州段水位達到歷史最低水位,部分河道河床裸露,大量深藏水底的文物一度裸露。
不過,相比前幾次枯水年,近兩年的枯水更加值得關注。伴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快,一系列產業項目和人口流涌入惠州,水資源供給保障體系壓力劇增。
“在人口與經濟快速增長背景下,全市水資源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惠州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分析指出,惠陽、惠東沿海、大亞灣、仲愷等惠州經濟發達地區,對水資源的需求呈現出跳躍性的增長,但現有的供水保障能力跟不上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博羅東部、惠東沿海部分地區僅靠單獨的小型水庫供水,水源單一,抗風險能力差。
值得關注的是,穿城而過的東江水,是哺育深圳、東莞、香港等城市4000萬百姓的母親河,其以全省18%的水資源量,支撐著32%人口的用水量和44%的GDP。不過,當前東江水資源利用率高達38.2%,接近40%這個水資源利用國際慣例的極值,進一步提高水資源調控水平和水資源保障能力,是惠州的當務之急。
今年蓄水保水形勢仍嚴峻
“今年1—3月,受較強冷空氣南下及豐沛的暖濕氣流影響,東江流域在大幅降溫,并迎來多場降雨,對整個流域抗旱保供水局面具有積極作用。”省水文局惠州水文分局水情科工程師張健明表示,春節期間的降雨恰逢農歷初一、十五前后,上游來水的增大,有效降低了天文大潮期咸潮上溯對東江三角洲等城市的影響,確保了下游群眾春節期間用水需求。
“這些降雨在一定程度上,也讓東江三大骨干水庫新豐江、楓樹壩、白盆珠的蓄水量得到了補充。”張健明表示,東江流域在遭遇了連續兩年的枯水年后,當前的水汽條件比前兩年已有所好轉。
數據顯示,去年10月、12月以及今年2月的降雨量較常年同期偏多。張健明指出,雖然降雨有效緩解了旱情的緊張局面,但當前東江骨干水庫的蓄水量仍處于歷史同期低位,距離真正恢復元氣仍有較大的差距,旱情仍未徹底解除。
對于今年惠州的雨水情,張健明更傾向于認為總體是較為正常,但形勢仍會錯綜復雜,降雨時空分布可能極不均勻。“后續東江發生旱澇急轉、旱澇交替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加之連續兩年的旱情已大大消耗了東江骨干水庫的蓄水量,以東江庫容最大的新豐江水庫為例,其當前蓄水量與常年同期仍有很大的差距。”張健明分析表示,今年旱情大概率沒有去年緊張,但短期內蓄水保水形勢依然嚴峻。
3月24日,省防總決定全省進入2022年汛期,惠州市三防指揮部決定同步進入今年汛期。“今年年景偏差,極端氣候事件可能多發,階段性、局地性氣象災害突出。”市三防辦相關負責人表示,惠州開汛后將會迎來多次降水集中期,龍舟水偏重,影響惠州的臺風個數偏多且影響偏重;此外,在季風和臺風疊加共同影響下,預計8月可能出現持續性暴雨的風險,永漢河、增江、公莊河、小金河、淡水河、白花河等中小河流有出現較大洪水的可能。
當前,惠州各地相關部門正緊抓水毀工程修復、險工險段重點部位隱患排查治理、水利工程調度、水庫安全度汛等重點工作,加強地質災害、削坡建房、小山塘小水庫小水電站、中小河流洪水等安全防范,為接下來可能發生的復雜氣象環境做好防御工作。
科學謀劃水資源利用藍圖
面對復雜嚴峻的保供水環境,科學規劃和建設水利設施極為重要。
去年2月4日,歷經10年建設的稔平半島供水工程實現全線通水。這項省、市重點的水利工程成功將西枝江引水到稔平半島,為沿海工業基地、發電廠、旅游開發區等需水對象供水,并兼顧補充沿線各鎮的綜合用水。
稔平半島供水工程的建成運營,標志著惠東沿海地區,特別是稔平半島的缺水局面將徹底成為歷史,這也是惠州著力優化水利建設的重要舉措之一。
當前,為進一步解決水資源不平衡、生產生活用水緊張等問題,惠州正統籌構建“江庫互備聯調”水資源配置格局,通過科學規劃和興修水利措施,發揮重大水庫工程供水效益,實現高效利用水資源和提高保供水能力。
惠州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局積極開展水資源優化配置工作,目前正在修編《惠州市水資源綜合規劃》,通過科學謀劃新時代惠州水資源優化配置藍圖,打造惠州水網。
規劃提出,惠州水資源開發和利用的總體思路是“江庫聯通、蓄引結合、多源互補、優水優用”,即以重要江河及大中型水庫為主要水源,構建水資源配置骨干網絡;新建一批重大引水工程,打通水資源配置網絡關鍵脈絡;統籌謀劃以重要河道、山區水庫、重大引調水工程為重點的水資源配置體系,完善全市應急備用水源建設;實現山區水庫、上中游河道優質水資源優先供給城鄉生活用水。
“在水網規劃方面,惠州將規劃建設南、北兩大水網工程。”該負責人介紹,南部水網工程是以東江、白盆珠水庫為主水源,擴建調蓄節點、新建輸水線路,以滿足惠陽、惠東、大亞灣、仲愷等縣區中長期用水需求,并使片區人民喝上白盆珠水庫水和東江上游優質水;北部水網工程則是實施博西、博東水網和天堂山引水工程,可從本質上實現惠州北部地區的多水源保障和供水提質升級,提升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該負責人表示,通過實施水資源利用新藍圖,實現全市水資源“一張網”“一盤棋”,不斷提高水資源保障能力和調控水平,為建設更加幸福國內一流城市提供一流的水利支撐。
■鏈接
惠州南北水網規劃布局
南部水網工程
規劃東江以南以東江、白盆珠水庫為主水源,以花樹下水庫、大坑水庫為調蓄節點,統籌構建東江下磯角、白盆珠水庫—花樹下水庫—大坑水庫—風田水庫、雞心石水庫、黃沙水庫、沙田水庫的供水骨干網絡,工程實施后,新增從白盆珠水庫和東江引入優質水資源的能力增至5.3億立方米。
北部水網工程
規劃在東江以北實施博西水網、博東水網和天堂山引水工程。博西水網通過實施顯崗—糧坑—羅陽引水線路,擴大顯崗水庫供水效益,為羅陽、園洲、龍溪等地供水;博東水網進一步發揮水東坡水庫的供水效益,增加對柏塘、楊村、楊僑、麻陂、石壩等地的補供能力;天堂山引水工程是將天堂水庫作為龍門縣的主水源,為龍城、龍潭、地派等地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