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圍:涉及淮河以北6市28縣(市、區)
實施皖北地區群眾喝上引調水工程所指的皖北地區,特指安徽淮河以北地區,涉及宿州市、淮北市、阜陽市、亳州市、蚌埠市、淮南市等6個市28個縣(市、區),面積3.8萬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043萬人。
安徽省水利廳副廳長徐維國說,該區域人均水資源量相對較低,城鄉供水以地下水水源為主,“為了解決皖北地區人民群眾飲水和城鄉發展用水,國家實施了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我省已經實施淮水北調工程,正在實施引江濟淮一期工程并加快推進引江濟淮二期工程,將長江水調往淮河和皖北地區。”
規劃:地表水調到當地就能供水入戶
據介紹,皖北地區群眾喝上引調水工程以南水北調東線、引江濟淮等引調水工程為基礎,建設從水源到用戶的配水工程。配水工程和引調水工程同步建設,確保地表水調到當地即能實現供水入戶。
在規劃布局中,將堅持城鄉一體化方向,優先考慮通過城鎮供水管網延伸,盡量覆蓋農村人口,對現有農村水廠能延則延、能并則并。在水源選擇上,考慮充分利用當地地表水源,不足時以引調水為補充。在運營管理上,努力實現城鄉供水“同水源、同管網、同水質、同服務”。
建設:2023年底前完成第一階段13縣水源替換
該工程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取水工程、水廠改建、管網完善等。規劃布局供水工程76處、供水規模286萬立方米/天,除保留現狀已有17處供水工程外,還需要建設供水工程59處,其中新建26處、擴建18處、改建15處。規劃投資154億元。
工程實施計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2023年底前,完成引江濟淮工程安徽段建成后具備地表水水源取水條件的13個縣(區)城鄉供水地下水水源替換,包括:蚌埠市懷遠縣、固鎮縣、五河縣、淮上區,阜陽市阜南縣、潁上縣、潁泉區、潁東區、潁州區,淮南市鳳臺縣、潘集區、毛集實驗區,亳州市蒙城縣。
第二階段是在2025年底前,完成引江濟淮二期工程建設后具備地表水水源取水條件的15個縣(市、區)城鄉供水地下水水源替換,包括:淮北市濉溪縣、相山區、烈山區、杜集區,亳州市譙城區、利辛縣、渦陽縣,宿州市碭山縣、蕭縣、靈璧縣、泗縣、埇橋區,阜陽市太和縣、界首市、臨泉縣。各地具備條件的,盡可能提前完成。
進展:25萬農村人口地下水源已經實現置換
據介紹,水源條件先天不足是皖北地區基本水情,皖北地區約有84.5%的群眾飲用水主要依靠地下水源。“十三五”期間,安徽通過開展農村飲水鞏固提升工程,在現行標準下,解決了農村飲水安全問題。但是,早期建設的農村供水工程規模偏小、標準偏低,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偏弱,受原生地質環境因素影響,一些地區地下水氟、鐵、錳等超標,專門配備的除氟設備、除鐵錳裝置和凈化消毒設施運行成本高、水量損耗大,為皖北地區農村供水水質帶來較大隱患。實施皖北地區群眾喝上引調水工程,以優質的地表水源替代地下水源,是解決皖北農村供水問題的治本之策。
同時,實現安徽高質量發展,必須推動皖北地區高質量發展,這離不開城鄉供水這個基本要素的保障參與。另外,從生態保護看,皖北地區地下水經過長期大量開采,已經形成約3000平方公里的超采區,一些市、縣地下水位嚴重下降。而皖北地區集中開采中深層地下水主要就是城市用水和農村居民生活用水,實施皖北地區群眾喝上引調水工程,是履行皖北地區地下水超采治理法定職責的根本保證。
省水利廳副廳長徐維國說,省水利廳將“喝上引調水工程”作為貫徹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的1號工程來抓,“2021年,我們組織先行實施8個項目,列入‘我為群眾辦實事’省級項目清單。”目前,蒙城縣呂望水廠、譙城區古井楊樓水廠、埇橋區符離水廠、固鎮縣劉集水廠4個地表水廠已經開工建設;改造現有水廠水源、管網延伸覆蓋的4個項目已經完工,實現五河縣、鳳臺縣、潘集區等25萬農村人口地下水源置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