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新冠疫情的持續影響,原定于2021年8月10日在美國愛荷華大學舉辦的第八屆國際洪水管理大會(ICFM)線下大會取消。經過前期籌備,由中國水科院與國際洪水管理大會共同主辦,掛靠中國水科院的國際洪水管理大會秘書處承辦的第八屆國際洪水管理大會線上研討會(ICFM8 Webinar)于2021年8月10日成功舉辦,會議主題為“增強韌性,降低風險”。研討會邀請了來自美國、中國和荷蘭的知名專家進行報告,分享各國在洪水管理中的經驗和實踐。全球約400觀眾在線觀看。
線上會議現場
開場致辭
ICFM主席Slobodan P. Simonovic教授致辭
ICFM主席、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韋仕敦大學Slobodan P. Simonovic教授在致辭中介紹了國際洪水管理大會從第七屆大會到第八屆大會的發展情況。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國際洪水管理大會積極探索新方式以促進學術交流,積極推動第八屆大會以線上研討會的方式召開。
在過去的幾年中,由于氣候變化導致洪水頻率和嚴重程度不斷增加,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巨大挑戰。本次大會以“增強韌性,降低風險”為主題,將對全球洪水管理中的新挑戰和新問題進行研討。
中國水科院專家致辭
中國水科院專家在開場致辭中表示,ICFM8主題為“增強韌性,降低風險”,呼應了當今全球洪水管理的趨勢。她介紹了本次研討會的參會代表和主要議程,指出ICFM8的召開有利于專家學者們保持交流,分享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并期待大家持續關注國際洪水管理大會和洪水管理領域的進展。
中國水科院ICFM秘書處辦公室介紹了國際洪水管理大會的發展現狀。在中國水科院大力支持下,ICFM秘書處在ICFM網站運維、數據庫建設、線上系列研討會組織、洪水管理社交媒體宣傳以及全球洪水管理理念和技術推廣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得到了ICFM管理委員會的充分認可和全球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
ICFM“終身成就獎”授獎
來自中國水科院的程曉陶正高和荷蘭三角洲計劃工作組的策略和技術專家Josvan Alphen獲得此項殊榮。程曉陶在獲獎感言中向ICFM管理委員會以及為ICFM付出心血的創始者和推動者們表示感謝。他指出,在全球氣候變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各國在洪水風險管理和應急響應方面都面臨著更為復雜的因素和新的挑戰,未來會同ICFM各專家一道繼續為全球洪水風險管理領域貢獻力量。Jos van Alphen表示,希望能繼續利用好這個平臺,推動國際洪水管理領域的發展。
中國水科院程曉陶正高發表獲獎感言
專家報告
美洲的洪水風險、脆弱度和韌性
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Susan Cutter教授作報告
來自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的Susan L. Cutter教授介紹了美洲的洪水風險、脆弱度和韌性。由于氣候變化,從北美到美洲中部的墨西哥、哥倫比亞到南美地區,美洲洪水頻率和嚴重程度不斷增加,洪水風險更加復雜和動態化,擴展風險評估框架對于洪水風險管理變得至關重要。
Cutter教授從全球風險評估框架中的災害事件、洪水風險暴露程度和脆弱性三部分出發,闡述了美國現在面臨的洪水問題。潮汐洪水,風暴潮,海平面上升導致的海岸洪水和強降水導致的城市洪水風險不斷增加,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這已成為美國當代洪水管理亟需解決的問題。社會脆弱性指數(SoVI)可用于分析美國社會脆弱性的空間分布及其社會經濟文化驅動因素,對區域和地方制定風險干預和減緩措施具有重要意義。Cutter教授表示,韌性與洪水風險管理密切相關,應通過制定實施防洪法規、地方減災規劃、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洪水保險制度等措施,以更好保護洪水風險程度高的地區。
最后,Cutter教授強調,從單一的極端洪水事件到連續的洪水事件,系統性風險不斷增加,洪澇災害風險的不均衡現象也在持續加劇,了解洪水災害風險的性質,健全防洪風險措施,才能更好地應對洪水災害帶來的影響和降低災害造成的損失。
2020年長江洪澇災害應對——工程與非工程措施
中國工程院張建云院士作報告
中國工程院張建云院士作“2020年長江洪澇災害應對——工程與非工程措施”的報告。針對2020年長江流域的特大洪水,闡述了預報手段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的重要作用。
張建云院士指出,從資料顯示,20世紀發生的洪水事件比19世紀多了122%。同時由于全球氣候變化帶來海平面的上升,導致沿海地區的洪水風險更高。未來,在全球變化的影響下,我們將面臨更大的洪災風險,所以洪水管理刻不容緩。
張建云院士以長江2020年洪水為例系統地介紹了長江流域的基本情況和防洪應對手段。長江流域洪水有一些突出的特點:第一個是降水量大,第二個是形成的極端洪水流量。
張建云院士介紹到,雖然此次洪水比以往要嚴重得多,但無論是經濟損失還是人員傷亡,都要比以往少。究其原因,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工程措施方面,長江防洪工程系統由若干水庫、堤防和滯洪區組成。以三峽為核心的41座上游水庫聯合運行,總計提供了884億立方米的蓄水,為30多個城市和1億多人口提供了保護。非工程措施方面,預測系統和決策支持系統相互協作。
張院士詳細闡述了利用新安江模型在此次防洪中結合長江流域工程措施,對蓄洪區進行提前準確預判,為運行決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據。最后,張院士與與會專家分享了鄭州7.20特大暴雨的相關情況。
擴大城市洪水風險管理的時間范圍
荷蘭國際水利與環境工程學院的Chris Zevenbergen教授作報告
來自荷蘭國際水利環境工程學院、代爾伏特大學的Chris Zevenbergen 教授圍繞城市洪水風險管理的時間尺度調整,探討了制定防洪戰略時涉及的三個時間域(time domains)以及不同時間尺度下長短期策略的選擇。
他認為目前洪水風險管理應從適應緩慢變化的氣候條件、預防單一的極端事件向預測突變和造成群發或連鎖極端事件的趨勢適度轉移。這需要兼顧基于短期天氣預報以及針對未來幾十年的預測和情景分析。同時應充分考慮大型防洪措施的建設周期(lead time)和洪水預警時間(warning time)進而調整干預措施。亟需創新方法跳出原有的適應性策略的局限。
Zevenbergen 教授首先針對2021年歐洲災難性洪水事件分享了幾點見解。隨后通過荷蘭政府主導的“還地于河”(Room for the river)以及荷蘭多特雷赫特市成功的備災措施兩個實例深入探討了當前洪水風險管理的行動措施和政策方向的成效。Zevenbergen 教授表示,目前各國的防災和備災戰略相對獨立,應積極尋求將二者有機結合,在應對氣候災害方面發揮協同效用。
交流與討論
特邀專家報告之后,在線參會者針對美國洪水保險財產損失評估方法以及洪水保險中針對弱勢群體的補償機制,如何應對區域強降雨造成的城市洪水,如何量化評估防洪工程的脆弱性、脆弱性和韌性的關系等問題進行了提問,報告專家對上述問題給予了解答。
最后,第九屆國際洪水管理大會的承辦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水災害與風險管理國際中心主任、東京大學Toshio Koike教授向與會專家介紹了第九屆國際洪水管理大會(ICFM9)整體籌備計劃。
直播回放及專家PPT已上傳至ICFM官網,歡迎掃描以下二維碼或點擊鏈接查看完整內容:
https://www.icfm.world/Webinars/webinars-no-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