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快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工作,廣安市水務局第一時間貫徹落實,把農業水價綜合改革作為農業節水工作的“牛鼻子”、深化水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八大工作措施,確保完成改革任務。
一是分解任務,強化工作保障。布置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工作,將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各項任務再細化、分解到田間地塊,建立改革工作臺賬,著力構建“統一指導、協同高效”工作新機制,強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工作保障。
二是自加壓力,五年任務三年完成。按照省廳提出“五年任務三年完成”的攻堅目標,將84萬畝未改革的灌面任務提前至2023年完成。2021年全面完成29.79萬畝農業水價綜合改革任務。全市范圍內建立健全農業水價形成機制、精準補貼機制、節水獎勵機制,落實終端管理組織,實現節水減排和農田水利工程的良性運行。
三是加快計量設施建設,提高改革效率。結合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高標準農田建設、高效節水灌溉、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等項目,加快推進灌排工程體系和計量設施建設。按照“因地制宜,經濟適用”原則,配套完善田間用水計量設施,在龍灘堰、萬秀橋、七一水庫等灌區運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實現精準計量。
四是強化農田水利工程運維管理。各縣(市,區)水務部門會同農業農村部門做好農田水利工程運行維護管理工作。按照“適度從緊”原則,嚴格落實農業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全面實施農業用水許可管理。農業農村部門牽頭推進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明確工程產權和管護主體,具體負責田間渠系和田間道路工程的確權工程。鼓勵探索創新終端用水管理方式,因地制宜發展農民用水自治、專業化服務、水管單位管理和用戶參與等多種形式的終端用水管理模式,充分發揮其在工程建設管理、用水管理、水費計收等方面作用,全面提升基層組織水利服務能力。
五是健全水價形成機制和獎補機制。按照《關于加快建立健全農業水價形成機制的通知》(川發改價格〔2017〕455號)要求,在成本監審結論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實際供水成本、水資源稀缺程度、農戶承受能力、補貼機制等因素核定農業水價。已經出臺了農業水價的地方,全面進行評估,進一步健全農業水價動態調整機制。多渠道、多方式落實獎補資金,加強對現有財政補貼、項目資金的整合和統籌使用,靈活選擇現金返還、節水設施購置獎補、優先用水等方式,充分調動用水戶節水積極性。
六是做好農業水費計收工作。各水管單位(組織)與用水戶簽訂供用水合同,不斷推動水費計收制度化、規范化。用水主體按照價格主管部門核定的水價標準及時足額繳納水費;供水單位依據核定的農業水價和計量水量向用水主體收取農業水費。水管單位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和水費使用管理制度,規范水費支出。
七是加強農業用水需求管理。合理安排作物播期,提高水分利用率。在穩定糧食產量和產能的基礎上,針對不同區域水資源狀況,因地制宜確定種植結構。扎實開展糧油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在示范區開展試驗示范,加大水稻旱育秧、水稻直播、玉米集雨節水側膜栽培等節水技術推廣應用力度,提高農民科學用水水平,引導農民科學灌溉。
八是加強宣傳,營造良好改革氛圍。結合“世界水日”、“中國水周”、網絡媒體等,通過張貼宣傳海報,發放宣傳手冊,深入基層宣傳、解讀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政策,讓群眾知道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工作、清楚改革目標、了解改革舉措,增強群眾農業用水節水意識,努力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保障改革平穩順利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