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四川省成都市農耕作業如火如荼,灌溉用水進入高峰期。近日,四川省都江堰東風渠管理處龍泉管理站職工周啟國,到東風渠東干渠巡查,實地了解灌區用水需求。
周啟國在一處智慧水利集成閥井旁,點開了一個手機App,點擊上面的開閘按鍵后,渠底立刻傳來機械操作的轟隆聲和水流聲。此時,灌溉用水順著地下管道流入了田間地頭。
東風渠灌區位于成都平原腹地,是全國特大型灌區都江堰灌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共有干渠16條,總長816公里,主要承擔著向成都、眉山兩市19個縣(市)區和天府新區輸送生活、生產、生態用水,以及向龍泉山、黑龍灘兩大水庫灌區輸水的任務。
“傳統水閘要人工操作,開閘、關閘速度都很慢。現在,操作都可以在手機上進行,效率提高了很多。”周啟國指著渠道對岸的一個傳統手搖式分水制口說。
智慧水利集成閥井系統的使用,是東風渠灌區探索用水計量信息化、自動化的一個縮影。整個東風渠灌區共有877個分水制口,像這樣采用智慧水利集成閥井系統建設的斷面制口已經有130處。
“信息化改造計量設施可有效解決渠系末端分水設施的調水及時性、計量準確性等問題,解決上游灌區大水漫灌、水量浪費嚴重,下游無水可灌的問題。整體提升全灌區水資源利用效率、效益。”東風渠管理處供水科科長周伍光說。
除了節省人力外,用水計量信息化、自動化,最重要的好處就是提高了用水統計精度,能科學把握不同作物、不同用水戶在不同時段的用水需求,為精準調配水資源提供了數據支撐。
周伍光舉例,依托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升,東風渠灌區農業用水消耗總量逐年下降,已從2015年的15.17億立方米降至2020年的12.14億立方米。節約出來的水基本滿足了灌區生態環境用水需求。
“隨著時代發展,東風渠灌區用水結構、種植結構發生顯著變化,生活、生態用水需求增長較快,經濟作物比重增大、需水量增加,而水資源總量沒變。”東風渠管理處相關負責人說,要想滿足新時代灌區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節水就成了關鍵。東風渠管理處將按照“先建機制、后建工程”的原則,分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促進農業用水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約化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