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破除體制障礙,規范統一營運
改革前,璧山區城鄉共有14個水廠,由市水投集團、區水利局、鎮街、民營、村集體組織等不同主體負責。“九龍治水”多頭管理導致農村供水標準和監管難以統一,相鄰區域的水價、水質、服務等參差不齊,群眾意見很大。針對標準和監管不統一的問題,璧山區人民政府與重慶市水投集團合作,并購、整合原區屬國有12個鄉鎮水廠(2個為城區內),成立村鎮供水公司。公司堅持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經營,負責城鄉供水,統一開展供水設施改造,統一開展水質監測、統一公示水費水價。璧山區農村供水在重慶市率先實現與城市供水“同網、同價、同質、同服務”,全區農村集中供水率達95%以上。
圖1 璧山區河邊鎮鐵石村供水工程規范化制水車間
二、健全監管機制,保障水源安全
璧山區是西南典型的重度缺水地區,年人均水資源量僅為重慶市的1/3、全國的1/4,由于歷史原因,水源地(水庫)污染嚴重。針對這一問題,璧山區建立健全監管機制,嚴格水源水質管理,從2018年起,用3年時間累計投入近1億元,開展飲用水源地水質提升治理,確保群眾喝上放心水。一是建設大數據智能化監控系統。全區18個飲用水源水庫均安裝了實時監控系統,對庫周開展確權劃界,設置規范化防護隔離網。二是開展常態化巡查。對18個水源地506個污染源建立臺賬,納入河長智慧巡河系統監管,聘用專業安保人員開展物業化庫面保潔。三是開展專項整治。在飲用水源周邊實施“庫內修復,庫外截污”,建設生態濕地1600多畝,有效削減庫周農業面源污染。四是嚴格水質檢驗。區水利局聯合衛生健康委,對全區14個萬人水廠,每月監測10項指標,每季度監測42項指標;對17個獨立水站,每季度監測10項指標,每半年監測42項指標;對分散供水工程,每年監測17項指標。區生態環境局每月對飲用水源地開展水質監測。經過2年多治理,全區農村供水水質達標率顯著提升.
三、強化運行管護,提升供水質量
改革前,璧山農村供水實行“一村一表”總表制,總表前由供水企業管理,總表后由鎮村管理,管網閥表設置沒有考慮維修和管理需要,一個村社僅一兩個表閘,村表串聯,一個地方壞了也不敢修,一修整個片區要么全部斷水要么全部跑水,管網漏損率普遍達25%以上,甚至個別村民用自來水澆地,全區歷史欠繳水費達380萬元。針對這一問題,璧山區多管齊下,扎實做好管網建設維護,提升供水保障能力。一是抓工程質量。區水利局牽頭負責工程建設、質量監督,針對工程點多面廣、隱蔽性大的特點,除嚴格按合同規定外,實行項目人員臉卡簽到,現場監管工程視頻、圖片存檔。二是抓精準運行。對全區所有PVC管更換為PE管,在各居民集中點、轉換管徑處及分支處更換或增加3萬余個表、閥、閘,投資300多萬元建立電子地圖,促進維修監管更加精確。三是抓舊網改造。對亟需改造的供水設施網絡,通過村社申報,鎮街、村社、供水公司、區水利局四方核定驗收后,由供水公司統一實施驗收,降低漏損量。四是抓保險保障。由區水利局擔任投保人,每年出資15萬元,為全區所有農村供水管網購買財產保險,消減自然災害對工程帶來的損失。五是抓供水設施確權。由區水利局牽頭,對農村供水工程開展確權頒證,明確所有權、使用權、管理權,盤活經營權,增強村集體和村民管水用水的主體責任意識。改革后,水量漏損率普遍下降到15%左右,歷史欠繳水費清繳達100%,供水設施質量問題整改達100%。因降低漏損和節約用水的量,每年全區可節約100萬噸。
如符家村建立黨員責任區和黨員志愿管護隊。符家村組織黨員通過包片包線包戶等方式,參與到供水設施建設和管護中,全村43名黨員聯系602戶用水戶,通過黨員引領、用水戶參與,形成聯防聯控合力。組建6支黨員志愿管護隊伍,由黨員干部帶頭通過包線方式劃定責任區,形成網格化管理,每月對全村供水管網設施、管線進行全面排查,改造17公里PVC管網,增添287個表閘閥,改造后漏損率從53%下降到17.5%,水價從7元/噸降到3.2元/噸。
圖2 璧山區改造供水管網
圖3 管水員日常巡查管網
四、創新運營模式,合理調降水價
改革前,由于農村供水主體分散、管網年久失修、計費標準不一等原因,農村供水成本高達8—10元/噸,致使部分地方已通自來水,村民卻棄而不用。來鳳街道三星村因缺乏管護監督機制,2018—2019年供水成本最高攤到60元/噸,導致自來水雖已接通群眾家里,村民卻棄而不用,重新到田間地角挑水喝。針對這一問題,璧山區創新運營模式,有效降低農村供水價格。一是壓實供水企業責任。村鎮供水公司主動對農村供水出讓20%的漏損量,按實際售水量的80%收取總表后水費,并承擔全區農村供水工程日常運行和維修養護工作。二是統一水費定價。區政府統一實施“兩部制”水價、“階梯式水價”,引導節約用水。對農村用水戶實行“基本水費+定額水費+完全成本水費”。明確了基本水費為2元/(戶·季度),每人每月2噸以內的定額用水量,按政府城鎮供水定價3.1元/噸收費,超過定額的按完全成本收費(目前一般最高攤到3.8-4元/噸)。基本水費用于彌補農村供水工程設施維護。完全成本水費有利于防止浪費,促進群眾節約用水。改革后,村民水價全部降到3.2元/噸。三是加大財政補助。區財政每年預算800萬元補貼農村供水工作,其中400萬元為“同網同價”的水價補貼(實際漏損率下降到20%以內,政府也不用補貼),400萬元為維修基金和管水員工資補助。改革后,水價下降到3.2元/噸,歷史欠繳水費100%清繳,水費收繳率達100%。
圖4 璧山區大路鎮新房村公示用水量及水價
五、堅持黨建引領,強化全民共治
改革前,供水企業、鎮街、村社、群眾責任缺乏動力,管理缺位,“治水”工作難以開展。針對這一問題,璧山區強化正向激勵和黨建引領,充分調動各方參與治理的積極性。一是用好考核“指揮棒”。將農村飲水工作納入璧山區脫貧攻堅、美麗鄉村工作考核,考核結果全區通報并影響鎮街獎補資金的申報。制定管水員專項考核辦法,考核結果與其勞務補貼金額掛鉤。二是用準獎勵“助推器”。建立維修養護資金使用激勵機制,財政補助資金分配與維修養護績效掛鉤,當水費收繳率達到100%和管網漏損率低于20%時,實施維修養護工程可申請區級基金補貼60%;反之,水費收繳越低、水量漏損越高的補助越低。建立農村飲水水費計收獎勵機制,當水費收繳率達到100%時,可留存結余水費的30%作為“獎勵基金”,會同留存的“基本水價”用于管水員的勞務補貼和有明顯帶頭作用用水戶的獎勵。三是發揮黨建“引領力”。以村為單位,全覆蓋成立用水戶協會并依法登記為社會組織,用水戶協會加入率達100%,由村黨組織書記按程序擔任協會理事長并建立“黨員責任區”,充分發揮村級黨員人熟地熟優勢,帶頭參與巡查供水管網設施包片包線包閥、聯系住家周邊用水群眾包戶包表,帶頭繳納水費、宣傳政策法規,引導群眾共同參與工程建設和管護。改革后,黨員代表、村社老干部、群眾代表各方踴躍參與“治水”,基層治理能力明顯提升。
如新房村建立正向激勵機制引導“治水”。通過設立“水價治理先鋒崗”、建立“評優評先機制”,增強黨員責任心,推動黨員干部在用水管水工作中,激發干勁、展現本領、兌現承諾,做到設施有人管、有人修、有人保運行。針對群眾節約用水意識淡薄,對漏水損失“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設立舉報獎勵機制,群眾發現跑冒漏滴現象及時上報的,可獎勵生活用品1件,激發群眾參與管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了用水戶的責任感。該村漏損率由40%下降到17.8%以內。
圖5 璧山區三合鎮“黨建引領、水價治理”主題黨日活動
圖6 璧山區正興鎮大面坡村黨建宣傳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