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中引水工程楚紅段指揮部要求他們今天在這個斜井拍攝一段施工作業視頻。該斜井的坡率達39.28%,相當于每向前100米,就垂直向地底下掘進39.3米——比13層樓還要高。
“這個支洞斜井的設計是500米長,總垂直高差達184米。現在已經掘進了350米長、120米深”。“將來最深處掌子面的洞渣,需要通過‘絞車提升系統’提升66層樓的高度,才能到達地面”,任健書記介紹說。
“雖然不是每個工作面的作業難度都這么大,但我們標段在9月7日實現了所有10個主洞口和9個支洞口全部進洞,19個工作面全部開工”,中鐵十局滇中引水工程紅河段1標2標項目部常務副經理胡竹爐指著圖紙這樣介紹。
“19個掌子面,每天24小時不停施工,管理壓力很大”,胡竹爐經理坦率地說。
引雪域高原之水,解云嶺萬物之渴
10萬平方公里的滇中地區,人口達云南全省的三分之一,是云南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地區,同時又是全國有名的干旱區。“水資源極度匱乏”成為滇中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制約瓶頸。
2020年4月18日央視報道:“到4月15日,全省有100多條河流斷流,180座水庫干涸,140眼機電井出水不足,農村因干旱造成147萬人、41萬大牲畜飲水困難,全省農作物受旱面積達460萬畝。”
今年7月,紅河州石屏縣委書記張鵬程到工程現場檢查工作,看見掌子面噴涌出的水流,當即難掩激動地對隨行人員指示:“帶一瓶水回去化驗一下,水質合格的話我們就想辦法用起來!”
雖然隧洞施工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掌子面出水(涌水越大,施工就越困難)。但項目部隨行人員還是十分配合地完成了水質取樣。“你可能想象得到,當地百姓的生產和生活,對水是多么期盼和渴望啊!” 被稱作“彭大將軍”的項目部副經理彭炳山說。
“瞬間覺得我們的工程功德無量,再難也值得”。
滇中引水工程最初于上世紀50年代提出,1960年列入國務院《金沙江流域規劃意見書》。經過多年無數次反復研討、論證和方案比選,2017年4月終獲得國家批復。
簡單來說,滇中引水工程將從長江之源、位于云南省麗江市石鼓鎮上游的金沙江右岸取水。沿途六百多公里范圍內,受水區包括麗江、大理、楚雄、昆明、玉溪、紅河6個州市的30個縣區。工程動態總投資780億元,總工期為8年(96個月)。
滇中引水工程還將創造直接就業機會340萬個,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114萬畝,創造地區生產總值3300億元,直接受益人口約1112萬,約占云南全省總人口的24%。
驚雷響夔鼓,驟雨滌辛塵
滇中引水工程總干渠線路全長約664公里,其中隧洞63座,長度達607公里,占比達到92%。
工程在地質不穩定地帶穿越大量數千米高的山峰,因而位居目前國內在建的十大標志性水利工程之首。具有“六項世界之最”和“十大世界級技術難題”。
紅河段1標2標地處巖溶、高原、湖盆亞區,水環境交互影響深遠。大部分隧洞的Ⅳ類及Ⅴ類圍巖占比都達到70%以上,且伴有突泥涌水、有毒有害氣體等施工風險。
“我們1標2標的輸水線路總長45公里,隧洞主洞長43公里,在輸水線路中占比達95.6%。這還不含總長9公里的9個支洞(斜井)。我們是全線所有標段中隧洞施工最長的”,胡竹爐經理說。
把最得力、最能干、執行力最強、最具有培養前途的干部派過去,中鐵十局五公司迅速排兵布陣。
2019年11月,工程進場;12月31日,第一個支洞順利進洞;2020年1月15日,十局承建的滇中引水工程紅河段施工1標2標中心試驗室順利通過驗收并投入使用,在楚(雄)紅(河)段9家參建單位中,獲“首家驗收達標站室”稱號。 隧洞所處滇中地區地質復雜。各級領導都對安全質量要求很嚴。他們按照“管超前、嚴注漿、短進尺、強支護、早封閉、勤量測”這十八字口訣進行施工,為隧洞開挖斷面打造“保護殼”。
截至8月底,項目上地質雷達做了105次,累計探測3150米,彈性波法HSP做了63次,累計探測5040米(超前地質預報的手段主要有三種,適用短距離的地質雷達,適用中長距離的彈性波法,以及超前水平鉆鉆芯取樣)。因為他們深知,沒有安全和質量的進度不叫進度。 施工緊鑼密鼓展開,新冠疫情驟然襲來。滇中引水工程成為“六保”“六穩”中“增加人員就業”“助力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滇中引水工程“全面提速20%”的部署要求。 三季度以來,項目部連續實現重要工期節點,跑出隧洞建設“加速度”。2020年9月7日,19個工作面全部開工。
截至9月15日,項目部共完成總進尺(掘進長度)4900米,產值2.1億元,占業主下達年度產值計劃的72.4%。《中小斷面特長引水隧洞鉆爆法快速施工技術及成套設備研究》課題獲得中國中鐵股份公司科研立項。

龍朋隧道2號支洞正面 卞誠睿攝影
汽鍋雞、工效提升和成長之樹
距離項目部駐地只有50公里的建水古城,1994年被批準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明洪武十五年(1382),臨安路改名為臨安府,府治遷至建水州(建水縣的前身),并設臨安衛指揮使司(滇南軍事指揮機關),拓地改建磚城。因此建水城又稱臨安城。
這里有著名的美食“田七汽鍋雞”,還有世界上僅存、而且是還在繼續使用的米軌鐵路。
然而,項目技術部的小伙伴們都沒有去過。不僅是因為山路崎嶇、交通不便。
工期要求緊。
項目部按照“一洞一策、因洞施策”的思路,采取了24小時盯控、工序寫實等辦法,最大限度壓縮每個作業循環的時間。
“人不等機、機不等料、料不等人,所有工序之間形成‘負交接’關系,這樣就可以加快施工進度”,副經理郭標說,“現在每個循環的時間平均縮短了4個小時”。
使用絞車提升系統從地下一百多米深處出渣的小路南2號隧洞2號支洞,經過出渣工效提升,每循環出渣次數由8次減少到6次,省出了35分鐘/每循環的出渣時間。
7月份該洞單月進尺109米,創造了滇中引水工程全線同類型隧洞月進尺(掘進)記錄。
噴漿料出料口也進行了改裝,實現雙噴漿機同時作業,每循環噴漿作業時間縮短1.5小時,提升了10%的施工工效。
被戲稱為“葉老摳”的項目部總經濟師葉森泉,把各種工序、各項費用“算計”到了極致。
“我們現在被19個作業面的現場工序追著跑,項目部晚上12點前總是燈火通明”,技術部副部長方建軍說。 工經部長盧瀠是個愛笑的女孩。為了驗工計價簽認事宜,她每個月底都要花幾天時間在項目部——昆明——玉溪——建水——楚雄等幾個地方奔波,在九曲十八彎的山路間往返奔波近3000公里。“我是項目部暈車最厲害的,幾乎每天都吐得一塌糊涂。”
“加班不怕,暈車也沒關系。可是你知道我最受不了的是什么嗎?”盧瀠繼續笑著說,“這邊真是太偏僻了。現在是多么想念蘇南地區工地周邊的那些小吃美食啊。”
項目部財務部有個高挑秀美的姑娘叫安雅婷,從小在四代工程建設者的家庭里長大。太爺爺是參加過抗美援朝的鐵路工人,姥姥1966年12月參加工作的第一個工地就是在云南修鐵路。
50多年后的2019年夏天,盡管從小就像小候鳥一樣多次到過爸爸媽媽工地,安雅婷剛剛來到滇中引水工地時,還是覺得地方偏遠、環境艱苦。
“那段時間,媽媽總是安慰我說,在她們那個年代,干工程的條件要比現在差得多了。什么都買不到。想出門就要坐村里的牛車,還不是天天都有。常常是等很久都不來”。
云南山高。項目部剛進開工時,有的工點手機信號不好,甚至連通水通網都大費周章。這對項目部的年輕人們確實是考驗。
“有一次我們在石屏縣城一家燒烤店吃烤豆腐,店里的阿姨看著我們對別人說,人家都是剛畢業的大學生,是從城里到這兒來幫引水的呢!”
“那個阿姨還問什么時候能通水,還說謝謝我們!”安雅婷這樣回憶。這一幕,項目部好幾個年輕人也都記得,感覺找到了堅持下去的動力和方向。
“我一直記得剛上班時姥姥給我說過的話:永遠不要怕吃苦,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姥姥希望我可以成為勇敢自信的人”,安雅婷說。

滇中引水紅河段1標2標項目駐地正面全景 任健攝影
新一屆的25名大學畢業生已經來項目部工作一個月了。最近,胡竹爐經理和任健書記商量著要在項目部院子里專門栽一棵“成長之樹”,給新員工們“鼓鼓勁”。
“滇中引水工程工期還有五年。隧洞會一直延深直至貫通,‘成長之樹’會不斷根深葉茂,姑娘小伙兒們會更加優秀。我們每年秋天都要在這棵‘成長之樹’前組織一次活動,這要成為我們的傳統。”
為了這個我國在建的最大規模的引水工程早日完工,造福沿線百姓,中鐵十局的建設者們正滿懷豪情壯志,向著勝利一路奮進!此處,也有他們的詩為證——
《戰滇中》
西行六千里,壯士赴云嶺。
驚雷響夔鼓,驟雨滌辛塵。
有夢志常在,無畏路自明。
待到水通日,共飲臨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