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中寫道,多年來,引灤入津、南水北調,在現代工程技術的支持下,天津結束了水荒。盡管如此,地處“九河下梢”的天津,隨著海河水系中下游用水量劇增,仍然是一座“干渴”的城市。
缺水的不只是天津。報道中列舉了一組數據,面對日益嚴峻的全球水危機問題,海水淡化在國際上呈加速發展態勢。2019年我國人均水資源2059.2噸,只能達到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北京、天津、山東等10個省、市人均水資源擁有量低于500噸的嚴重缺水線。
發展海洋產業,幾乎每個人都會想到環境保護問題。海水淡化產業是否能夠可持續發展?
報道中引用專家觀點,天津大學海洋戰略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劉家沂介紹,全世界海洋管理者的共識是立法,但是也有相關人士提出通過科技創新解決,比如淡化廠通過先進的廢水處理工藝回收,就能大大減少對環境的影響;也有生物學者提出,在高鹽區域養殖耐鹽的魚類和鹽生植物,采取與農業結合的機制,進行可持續發展創新。
天津目前的做法是利用鹽化企業的優勢將進行淡化后的濃海水制鹽、提取利用其他化學資源。如北疆電廠與漢沽鹽場合作,對淡化后的濃海水第一步進行提溴,第二步進行曬鹽及其他資源的提取,并最終形成了“發電—供熱—海水淡化—濃海水制鹽—土地節約整理—廢棄物資源化再利用”的六位一體循環經濟模式。
自然資源部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與天津港保稅區管理委員會、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前兩天召開的產業聯盟簽約會上簽訂了“10萬噸/日海水淡化實驗廠項目合作協議”,就是要解決水淡化的卡脖子問題,打造具有天津特色的化工/發電—海水淡化—海水循環冷卻—濃海水制鹽/制堿的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循環經濟產業鏈。
報道在最后回答了海水淡化產業為什么選擇天津。天津是我國最早開展海水淡化科技創新及應用的城市,在海水淡化方面有基礎、有技術、有人才、有實力,區位優勢明顯。此次聯盟的建立標志著天津將大力發展海水淡化水產業和裝備制造業,構建千億級的水產業鏈條。一方面,通過推進海水淡化水大規模應用,在工業、生活、生態等方面拓展海水淡化水的本地化場景應用,將海水淡化水作為解決天津市水資源短缺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依托新成立的“天津海水淡化產業(人才)聯盟”,在天津聚集國內海水淡化產業鏈相關優勢資源,實施協同創新,促進供需對接和資源共享,破解發展瓶頸,打造國家級產業集群,推進海水淡化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