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吉水縣楓江鎮滸江村貧困群眾王活水一家終于通上了自來水,告別了長期喝井水的日子。見到記者來采訪,王老伯高興地擰開了水龍頭,噴涌而出的水,干凈、清澈。
“以前的井水很差,現在的自來水很衛生,很方便,吃得也放心。”
水來自十多公里外的吉水縣清泉自來水廠。這家民營企業,成立于2011年,2012年就建成了1萬噸的供水產能。企業負責人程長青說,當地用戶大部分以外出務工為主,很長的一段時間,水廠的產能都難以釋放。現在,隨著政府大力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幫助企業不斷延伸管網,增加用戶,促進作用非常明顯。
“目前,我們的管網已經覆蓋到47個行政村,已經解決了1萬5千戶老百姓的安全飲水。以城市的長板彌補農村的短板,這樣就比較好一點。政府更有說服力,更有推動力。”
已建好的工程必須持續發揮效益。針對這一點,管理和養護工作必不可少。吉安市水利局副局長張東山:
“管護在現階段是更加突出的問題,所以,我們就是市政府發文件,要求各個縣里建立機制,要有人管,維養經費要納入預算,我們定的標準是,每個項目,建設投資的2%,作為維養經費,要納入財政預算,給每個工程。”
與此同時,在中國水務、省水投、洪城水業等多家大型企業參與下,目前,全省有50多個縣正在實施城鄉供水一體化,專業的自來水廠、專業地服務隊伍正在全省不斷擴散。
從目前全省范圍看,平原地形的縣區,城鄉供水一體化步伐明顯更快。而中部、南部一些山區縣,還沒有大型水利企業進駐。解決農村安全飲水,還是以村為單位的農村集中供水工程為主。
遂川縣就是其中一個。面對受地形所限,呈現出點多、面廣、規模小等特點的遂川縣,就如何管理好這些工程,讓它們發揮好效益,作出積極探索。2019年底,全縣21個鄉鎮都成立了以服務、管理為主業的水務公司。遂川縣水利局局長張曉曲:
“以鄉鎮為單位,組建水務公司,通過公司化的運營管理,把每個鄉鎮所有的農飲工程全面地管起來。運營到現在,半年左右的時間,應該說趨勢很好,建立了臺賬,正在步入規范化運營管理的軌道。”
建管結合成效明顯。截至2019年底,全省共建成農村集中供水工程1.56萬處,惠及農村居民3060萬人,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3%,全省28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已全部解決。省水利廳廳長羅小云:
“推行以大帶小、以城帶鄉、政府購買服務等模式,推進農村供水行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整合當前散、小、亂的農村供水市場,由分散的管理模式,向集中化、區域化和網絡化轉變,推行“企業+協會+用戶”等管理模式,調動積極性,充分發揮已建工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