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级爽快片淫片高清特级_日韩中文字幕网_国产视频在线免费观看_好男人资源在线观看高清社区

歡迎光臨水表信息網!
行業資訊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資訊 » 供水新聞
 
供水新聞

人民日報:《周禮》與中國水管理起源

字體: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0-06-30  瀏覽次數:396
水利是起源古老且歷史悠久的公共事業,是在自然生態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的人類活動。作為儒家經典,《周禮》主要記載先秦時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禮法諸制,其中涉及水利內容主要在《夏官司馬·大馭》《地官司徒·遂人》《地官司徒·草人》《秋官司寇·司隸》等篇中。《周禮》是中國古代最早闡釋水利與自然、水利與社會之間關系的文獻,最早制定了中國古代全面的水利典章制度,設立了水官并闡釋了溝渠與井田的關系,規劃出理想的農田灌溉工程體系。

  水官的設置及其職責

  《周禮·太宰》明確記載了虞衡制度:“以九職任萬民:……三曰虞衡,作山澤之材。”東漢末年儒家學者鄭玄在《周禮注疏》中也進一步明確:“虞衡,掌山澤之官,主山澤之民者。”虞衡制度的設立,表明先秦時期的水管理從對山川江河的認知,上升到國家治理層面的制度安排,進而通過設置專門的機構、職官,頒布有關保護山林川澤的政策法令,規范社會生產活動,約束人們的行為,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

  虞衡制度的核心之一是水官的設置,這是國家水行政管理體系的雛形,為歷朝歷代的國家水行政管理體制作出了先導性、制度性的安排。水官的設置體現在《地官司徒·草人》中:“川衡掌巡川澤之禁令,而平其守”“澤虞掌國澤之政令,為之厲禁”。“川衡”就是管理河流的官員,“澤虞”是管理湖泊的官員,其主要職責是頒布保護河流湖泊的政策法令,并履行監督處罰職責,保護水資源。“川衡”(河官)的職責除了負責掌管巡視河流,并執行有關的禁令外,還“以時舍其守,犯禁者,執而誅罰之”,講的是:合理安排守護河流的民眾,按時安置守護人,有違反禁令的就抓捕而加以懲罰。從這個記載可以看出:一是周代把河流視為公共資源,設專官管理,是執法主體;二是對民眾的行為予以了規范,通過嚴苛的懲罰禁令保護河流。可以看出,水管理的水權意識和法制理念在先秦時期已經具備,并上升到了國家法制的層面。

  “澤虞”的職責除了掌管湖澤的有關政令外,還“使其地之人守其財物,以時入之于玉府,頒其馀于萬民”,講的是:劃分湖澤的范圍,設置藩界和禁令,使當地的民眾守護湖澤里的資源,按時繳納皮、角、珠貝等給玉府(玉府是朝廷掌管玉的機構),其余的財物分歸民眾所有。從這個記載可以看出:一是國家對湖澤的管理是劃定保護范圍并制定法令;二是對湖澤里各種資源進行分配,有上繳國家的品目(比如:珠貝),其余留給老百姓。這種分配方式強調要處理好國家與個人對資源的分配,除交給國家的指定物品外,其余的全歸老百姓所有,呈現出周朝的資源分配制度特色,也是西周“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在分配制度中的具體反映?!吨芏Y》不僅留給后世內容豐富的自然史,也蘊含著中國古代的生態觀以及對水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價值觀。

  “職方氏”與河流湖泊管理

  《周禮·職方氏》記載:“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職方氏是掌管國家地域的官職,所管轄的全國國土地域共劃分為九個州,分別是揚州、荊州、豫州、青州、兗州、雍州、幽州、冀州、并州,然后將各州的水資源進行了分門別類的歸納,作為國家水資源管理的指南。《職方氏》一一列舉各州的疆域和水資源分布情況,將九州的水資源分為澤藪、川、浸三種類型:澤藪是人們從事水產和漁業的水域湖泊;川是可以通水運的江河水道;浸特指有灌溉之利的塘泊或河流。如荊州:“正南曰荊州,其山鎮曰衡山,其澤藪曰云瞢,其川江、漢,其浸潁、湛。”如青州:“正東曰青州,其山鎮曰沂山,其澤藪曰望諸,其川淮泗,其浸沂沭。”荊州的行政區域內有衡山,湖泊有云夢澤,河流有長江、漢江,浸有潁和湛(指今長江中游的涢水和沮漳河);青州的行政區域內,有沂山,湖泊是望諸(今豫東和魯南一帶的古湖泊,已湮沒),河流有淮河、泗水,浸有沂水、沭水?!吨芏Y》的九州是早期中國的行政區劃,與九州同時被記載的江河和湖泊,是中國疆域內最早獲得命名的水體,是對中國區域水資源最早的系統闡述,也是最早的水土資源規劃,并最早納入了政府管理范疇的公共資源。這說明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對河流、湖泊特性及其流向的研究,為后代許多水利工程的建設以及古河流、古湖泊的消亡變化與環境的影響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農田水利體系

  《周禮·匠人》記載農田水利灌溉溝渠的建造標準:“匠人為溝洫……廣尺深尺,謂之畎;田首倍之,廣二尺,深二尺,謂之遂;九夫為井,井間廣四尺,深四尺,謂之溝;方十里為成,成間廣八尺,深八尺,謂之洫;方百里為同,同間廣二尋,深二仞,謂之澮。專達于川,各載其名。”根據這個記載,可以看出周朝把溝渠的名稱及標準規定得非常細致:寬一尺、深一尺的叫作畎,寬二尺、深二尺叫作遂,寬四尺、深四尺的叫作溝,寬八尺、深八尺的叫作洫,寬二尋、深二仞的叫作澮,澮就直通河流了。澮、洫、溝、遂、畎與現在的干、支、斗、農、毛相對應,澮應該是現在的干渠,與河流相通。《周禮》中對農田水利灌溉溝渠體系的記載,一是標準化,對不同功能的溝渠大小、尺寸都有明確的規定;二是系統化,建立了由澮、洫、溝、遂、畎構成的水利灌溉溝渠體系,這個體系的設置十分嚴密和規范,不同的名稱具有不同的功能。這是我國水利灌溉標準體系的開創之舉,對先秦以來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地官司徒·遂人》對溝洫系統以及管理有最為系統的描述:“遂人掌邦之野。凡治野,夫間有遂,遂上有徑,十夫有溝,溝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澮,澮上有道,萬夫有川,川上有路,以達于畿。”遂人,是西周時期管理鄉野的官員,遂人對治下的水利公共基礎設施負有管理責任,遂人的屬官有管溝和徑的夫,夫分十夫、百夫、千夫、萬夫,按照溝洫和道路的級別和數量設置,對溝和路的分級描述,實際上是古代版的農田水利工程系統闡述。“井田制”是儒家倡導的理想田制,在周天子公田有所實施,從上述記載中可以看出,溝洫原為井田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溝洫提升到“井田制”制度層面推行,體現出上古中國的治理意志和層級分明、功能明確的農田水利系統規劃,代表著水利在古代中國生態文明體系中的獨特標識。這是我國農田水利灌溉體系與管理的最早闡述,對西周時期“井田制”的實施起著關鍵的作用,也對西周乃至后代的農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推動著古代社會的向前發展。(牛志奇)

 
免責聲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資訊、圖片、音頻、視頻來源于互聯網及公開渠道,僅供學習參考,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遵循相關法律法規采取措施刪除相關內容。


 
[ 行業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