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海市氣候干旱,流域面積狹小,水源涵養條件差,水資源供需矛盾長期存在,水資源利用效率與國內、國際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隨著各行業領域的發展壯大,水資源短缺已經成為我市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為貫徹“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新時期治水方針,近年來,烏海市積極落實《自治區節水行動實施方案》,持續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嚴格控制用水總量、用水效率、入河湖排污總量“三條紅線”,完善水資源管理制度,強化生態涵養區管理及飲用水源地保護,并以規劃為龍頭,實施城鎮供水管網改造工程,降低供水管網漏損率;實施農業灌區節水改造項目,提高農田灌溉水利用系數;實施工業節水技術改造,提高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
2019年,全市以更加嚴格的落實取水許可制度,強化用水總量和用水定額管理,控制新增取水,并對納入取水許可管理的單位實行計劃用水管理,提高用水效率,以破解缺水“瓶頸”,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我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用水總量控制方面,全市總用水量由2015年的2.425億立方米(不含中水),控制在2019年的2.4億立方米(不含中水);用水效率控制方面,2019年,萬元GDP用水量較2015年下降24.85%,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15年下降45.64%,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由2015年的0.57提高至0.594。為提高非常規水利用率,全市加快推進中水回用工程建設、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建設、疏干水利用工程建設和用水企業深度處理建設,加大中水、疏干水利用比例。2019年,全市中水、疏干水等非常規水源使用量較2015年增加696萬立方米,重復使用率達90%以上。
為提高節水載體建設成效,全市大力開展節水型企業單位創建活動,引導用水戶挖掘節水潛力,加快轉變用水方式和經濟發展方式,努力做到優水優用。近年來,烏海市共評選出30家市級節水型單位,12家自治區級節水型單位。其中,市、區黨政辦公樓均已建成節水型單位,全市機關建成節水型單位比例為64.6%,事業單位建成節水型單位比例為34.2%。為樹立節水型單位典型,自2014年開展節水型單位創建工作以來,全市已有22家市級節水型單位獲得市水務局節水“以獎代補”資金共計110萬元,12家自治區級節水型單位獲得自治區水利廳節水“以獎代補”資金共計240萬元,以上資金全部用于本單位節水工程改造。
2019年3月13日,在水利部公布的第一批65個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中,烏達區榜上有名;7月24日,烏達區代表內蒙古自治區參加水利部舉辦的第一期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培訓班并作典型發言,這是我市開展縣域節水型社會建設取得的階段性成果。經對各行業節約用水工作綜合評定,目前,我市三區縣域節水型社會建設已全部通過自治區行政驗收。
此外,要打造節水型社會,除了政府出臺措施、想辦法管控以外,還需要每個公民形成水文明意識。因此,不僅政府、企業是水資源保護行動的主體,每個家庭和公民也應該養成循環用水、節約用水的好習慣。
根據專家相關測算,一個關不緊的水龍頭,滴水便可以成噸;一個沒有關緊的水龍頭,按照一秒一滴的速度,兩天就可以將容量為20升的塑料桶裝滿,一個月可收集到300升水。假如10個水龍頭同時漏水,一個月浪費的水資源可達3噸;1000個水龍頭同時漏水,一個月浪費的水資源就達300噸。這個數字不容小覷。
為此,全市結合“世界水日”“中國水周”等宣傳紀念活動,采取多種形式進行水情宣傳教育,培育全社會節水意識,引導廣大市民形成以節水、護水、愛水、親水為核心的水生態價值觀,推動全市各行業、各領域形成良好的節水氛圍。
參照《自治區節水行動實施方案》,今年初,全市印發《烏海市節水行動實施方案》,明確了主要目標和重點行動任務,力爭到2035年,全市逐步形成健全的節水政策法規體系和管理體系、完善的市場調節機制、先進的技術支撐體系,節水護水惜水成為全社會自覺行動,形成水資源利用與發展規模、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協調發展的現代化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