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在那個缺水的年代,“一水多用”:洗臉水舍不得倒,飲牛、豬、雞、狗和刷地板、沖廁所;淘米水舍不得潑,用它洗菜、澆花;到公共浴池洗澡,每人只限3盆(洗臉盆)水,理發洗頭只能用一盆水……外來串親,能帶點水比什么禮物都金貴。“一水多用”是許多老大連人的回憶。
大連市是資源型缺水城市,人均水資源量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4,大連市持續不斷為做好“水文章”而不懈努力,從解決基本喝水問題到實現飲水安全,再到推進全域供水一體化,大連市在不斷升級改造供水工程,在飲水工程建設上的投入也一年比一年多。
從上世紀80年代的“引碧入連”供水工程,到2000年開工的“引英入連”供水工程,再到2009年開工的“引大入連”工程,最后隨著大伙房水庫輸水入連工程完工通水,“北水南調、東西互濟、多源聯動、豐枯調劑”的水資源配置格局基本成形,大連市供水能力和供水保障程度明顯提升,在2014、2015、2016連續三年遭遇干旱時保障了全市供水。
“引碧入連” 從周總理的關懷說起
1973年3月,為解決大連城市用水緊張,“引碧入連”工程正式納入市委、市政府的領導議事日程。同年7月,周恩來總理陪同外賓來連訪問,在白玉山頭,周總理向陪同前來的旅大警備區司令員、旅大市革委會主任劉德才同志提出一個問題:“大連要發展,主要問題是什么?”
“水!”劉德才回答。
劉德才向周總理匯報了引碧流河水進大連的構想,周總理表示支持。
1974年碧流河水庫工程得到國家批準。1975年動工興建,1984年開始向大連市內供水。
碧流河水庫是大連市最大的水源地,也是一座以城市供水為主,兼有水力發電、防洪、養魚、農業灌溉等功能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水庫集水面積2085平方公里,總庫容9.34億立方米。
“引碧入連”供水工程由碧流河水庫向大連主城區調水整個工程分為三期。自1984年一期工程建成供水以來,已累計供水35億立方米,為大連的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巨大貢獻。工程建成后,水庫多年平均供水量可達4.03億立方米,其中城市及工業供水3.645億立方米。
引碧一期工程是在碧流河水庫出口處修建管道、泵站、隧洞,將水送到洼子店水庫,日輸水能力38萬噸,洼子店水庫日凈受水30余萬噸,工程于1984年初完工。1989年,大連市遭受史上罕見的嚴重干旱,碧流河水庫水源充沛而其他水源枯竭,市政府決定開工建設引碧二期輸水工程。二期工程主要是從碧流河水庫出水口至花房溝隧洞進口再鋪設一條輸水管道,使日輸水能力達到66萬噸。引碧三期工程是以大連市城市供水為主,兼顧農業用水并考慮了沿途中小城鎮發展用水的跨流域的調水工程,是大連市建國以來最大的境內引供水工程。工程建設實行與國際慣例接軌的“法人負責制、招投標制和建設監理制”的建設管理體制,于1997年完工。引碧三期工程完成后,大連市日供水能力達120萬立方米。
“碧流水庫,哺我濱城。軍民共建,十易秋冬。”在竣工的石碑上銘刻的這句話,時刻提醒人們要“飲水思源”。自1984年一期工程建成供水以來,已累計供水35億立方米,為大連的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巨大貢獻。
1986年,碧流河水庫建成,使河道抗洪能力大大提高。兩岸建成提水站57座,灌溉面積4萬畝。河道兩岸修建堤防41公里,防洪標準為20年一遇,可保護村屯554個、耕地4萬多畝。
1989年大旱,9座水庫幾乎干涸,只有碧流河水庫蓄水4億多立方米。庫中有水,心中不慌,每天向大連供水40萬噸,日供水能力達60萬噸。下游6萬畝水稻田用水也有了保證。
1992年又遇大旱,八九月份,河道斷流。沒有水,空運都來不及!人們說:“大連若不是因為有個碧流河水庫,會有今天改革開放的局面嗎?那是不可想象的!”
“引英入連” 危急關頭下的“非常”工程
1999年以來,大連市遭遇了50年一遇的嚴重干旱,碧流河水庫水源嚴重不足,城市供水空前危急。大連市委、市政府決定提前啟動“引英入連”供水工程。工程主要包括“引英入連”一期應急工程、英那河水庫擴建工程及“引英入連”二期供水工程。
2000年8月23日,“引英入連”供水工程,即“引英入連應急供水工程”提前啟動。同年9月28日正式開工,這是在一個非常時期,采取非常規措施和手段建設的一項重大的供水工程。工程始于取水頭部的莊河市英那河水庫,終于受水尾部的普蘭店洼子店水庫,線路總長109.05公里。工程在未完成前期工作的情況下應急上馬,是一項邊勘測、邊設計、邊招標、邊施工、邊審批的“五邊”工程。工程總投資59665.80萬元。
僅用了8個月的時間,“引英入連”一期應急工程于2001年5月建成時,并向大連供水。此時,碧流河水庫所余水量僅可向大連供水10天。
2004年底“引英入連”工程輸水管道二期完工后,規劃設計的引英入連全部工程建設項目宣告全部結束,共計包括英那河水庫改擴建工程,三庫(英那河、轉角樓、朱隈子水庫)聯調工程和一、二期輸水管線工程(總計輸水能力為66萬立方米每日)。
“引大入連” 創大連市水利建設史上多項“之最”
為保證大連市未來一段時期特別是枯水年份的用水需求,市委、市政府適時啟動跨行政區域取水的大伙房水庫輸水入連工程,并于2009年5月正式開工建設。工程起點位于鞍山市達道灣鎮大伙房水庫輸水二期工程鞍山配水站,終點位于大連瓦房店市東風水庫高位水池,設計輸水能力為每年3億立方米。
工程以碧流河水庫為界,分為南段工程和北段工程。南段工程位于大連市境內,起點位于碧流河水庫,終點位于東風水庫;北段工程位于遼陽、鞍山、營口市境內。南段工程于2010年6月完工,并于2012年9月向長興島供水。北段工程于2014年7月通水,同年9月正式向碧流河水庫進行調水。
與以往工程相比,“引大入連”工程創下大連市水利建設史上多項“之最”:一是工程投資最大。概算投資49.23億元,超過引英、引碧及英那河擴建工程的投資總額。二是施工戰線最長。全長222.17公里,途經4個市,9個縣(市、區),45個鄉鎮(街道),135個行政村。三是施工程度最復雜。是我市首次跨行政區進行供水工程建設,首次長距離鋪裝2.8米管徑超大型PCCP管,首次開挖單座超過10公里的輸水隧洞。施工環境復雜,條件艱苦,地方間各種利益訴求交織,問題及矛盾協調解決難度非常大,施工程度非常復雜。四是工程質量要求最高。本工程提出創建“國內一流工程”的總體建設目標,單元工程優良率要求達到90%以上。隧洞工程各作業面對接偏差度,PCCP管對接精度,鋼管防腐標準,泵站機電設備安裝技術等主要質量標準要求均高于國內同類工程建設標準。五是動遷規模最大。共征用永久、臨時占地近1.9萬畝,涉及群眾3400余戶。(記者 杜楊楠)
1.2008年9月莊河英那河水庫。
曲貴朋 攝
2.1997年10月28日,引碧(三期)北段供水工程試通水典禮在碧流河水庫壩下舉行。
3.引碧三期隧洞施工現場。
4.輸水管線鋪裝。
5.2010年6月29日,引大南段工程試通水成功。
6.2014年7月28日,大伙房水庫輸水入連工程正式通水。
7.引大工程PCCP輸水管線內部檢測作業。
8.引大工程管線鋪裝。
9.輸水管線焊接作業(夜戰)。
(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大連市水務局、大連市水務集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