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云南省生態環境廳召開《云南省水污染防治技術指導目錄(2019)》(以下簡稱《目錄》)新聞發布會。據了解,《目錄》共收錄推介技術成果47項,涉及工業廢水治理技術6項、生活污水治理技術11項、農業面源治理技術12項、生態修復技術13項、監控預警與信息管理技術5項等。主要包含技術的技術原理、工藝路線、技術指標、參數,以及適用范圍及技術實際運用案例分析等內容。
《目錄》中收入的47項技術絕大部分來源于云南省的科研單位,如云南省生態環境研究院和省內從事環境保護工作的企業等。其中,來自省內的科研院士和大學的技術高達30多項,企業技術10多項;省內水污染防治技術占總體收錄的85%,省外技術占15%。
2019年新修訂的《目錄》具有三大特點:一是具有較強的實用性,每項技術都經過最少兩年的運用時間證明檢驗,有的技術長達10年。二是每項技術知識產權明晰。三是技術實際運用的成效都通過第三方監測評估,出具獨立的評價結論,在我省實際運用并取得的實際第一手數據。
云南省生態環境廳科技與財務處處長侯鼎在會上講到,編制《云南省水污染防治技術指導目錄》是促進我省水污染防治技術引進與成果推廣的重要手段,是我省與國內水污染防治技術溝通交流的重要橋梁,是跟蹤了解先進水污染防治技術發展的主要窗口,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滿足污染治理對先進實用技術的有關需求,由生態環境廳聯合省科技廳征集并篩選的水污染防治技術匯編形成,為我省水污染防治方面有關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對有關單位在開展水污染防治過程中的技術需求發揮了指導作用。
近年來,云南省生態環境廳貫徹“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環境科技指導方針,專注突破瓶頸問題,在“十一五”“十二五”水專項項目的引導下,取得了一批技術研究成果,涵蓋入湖河道治理、農村農業面源治理、內源污染治理、生態建設與修復、水環境管理等方面,進一步優化工程的水質改善效果。下一步,我省將繼續加快建設科技創新,加快成果轉讓轉化,全面促進科研成果從樣品到商品的轉化,持續將科技成果運用,為“藍天、碧水、凈土”三大攻堅戰建立支撐引領,用科技手段解決我省生態環境建設的“重點、痛點、難點”,并將這些都變成我省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