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光,照香港,山塘無水地無糧,阿姐擔水,阿媽上佛堂,唔知幾時沒水荒。”這首從粵語傳統童謠改編而成的歌謠,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香港坊間傳唱。
香港三面環海,由于地質條件原因,缺乏地下水資源,自身天然淡水來源主要靠修建水塘收集雨水獲得。據史料記載,1893年10月到第二年的5月16日,香港沒有下過一滴雨,瘟疫從天而降,三個月間奪去了2000多人的生命。1929年,水荒再次降臨,大約20萬人逃離香港。
廣東粵海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粵海集團”)有關負責人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介紹,早在1959年9月,為了協助解決香港用水困難,廣東省人民委員會批準寶安縣興建深圳水庫。時值內地經濟最困難的時期,時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陶鑄指示佛山地委書記兼寶安縣委第一書記李富林用180天完成建設,全縣2萬多名民眾和中國人民解放軍一個團的兵力參加會戰。當年12月,“工程要鋪設一條通往香港的輸水管道,三公里多的輸水管要800噸鋼材”的難題上報到國務院。周恩來總理立即批示從鞍鋼調運了800噸鋼材到深圳水庫工地。1960年3月4日,深圳水庫主壩工程建成,比陶鑄規定的時間提早了81天,陶鑄欣然提筆書寫了“深圳水庫”四個大字,至今刻印在水庫主壩上。
深圳水庫順利完工后,港英政府派代表與廣東省政府達成協議,從1961年2月1日起,由深圳水庫每年向香港供水2270萬立方米。
1962年,香港出現了自1884年以來的最嚴重干旱,并一直持續至1963年,港英當局采取了嚴厲的制水措施,每4天供應一次水,而供水的時間僅為4小時。
1963年5月,港英政府通過香港中華總商會和香港九龍工會聯合會,向內地發出求援信號。廣東省省長陳郁立即回應,允許港方派船到珠江口無代價汲取淡水,并每天免費供港2萬噸自來水。
從1963年6月到1964年3月,香港派船來珠江運水共約1100艘次,內地共運往香港淡水1360萬噸。同時,遇到同樣旱情的廣東民眾打開已經快要見底的深圳水庫,最大限度地增加對香港供水水量。
1963年12月,周恩來總理批示興建東江—深圳供水工程(下稱“東深供水工程”),緩解香港用水困難,并強調向香港供水問題,與政治談判要分開,不要連在一起。指示要不惜一切代價保證香港同胞渡過難關。
周恩來說:“該工程關系到港九三百萬同胞,應從政治上看問題,工程作為援外專項,由國家舉辦,廣東省負責設計、施工。”此后他批示從援外經費中撥出3800萬元人民幣興建此工程。
粵海集團有關負責人講述這段歷史時不禁感慨:“當時新中國剛剛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這筆巨款何其厚重和不易。”
東深供水工程于1964年2月20日正式動工,1965年1月竣工,同年3月1日東深供水工程正式向香港供水。
有了穩定供應的東江水后,1982年6月1日,香港政府解除了長達60年的限制用水法例,實現24小時供水。
50多年來,東深供水工程實現不間斷地、優質地向香港供水,截至2019年6月底,累計對香港供水255億立方米。
“255億立方米,超過了1800個西湖的水量,保障了香港75%以上的用水需求。”粵海集團有關負責人說。
而在這個數字的背后,還凝聚著一個浩大工程建設的艱辛。東深供水工程北起東莞橋頭鎮東江河畔,南至與香港只有一橋之隔的深圳河邊,全長83公里。石馬河是東江支流,原本是由南向北流,東深供水工程讓它變成了由北向南流。工程利用石馬河道,通過八級抽水站把東江水提高46米后注入雁田水庫,再開挖3公里人工渠道注入深圳水庫,然后通過鋼管輸送到深圳三叉河交水點通向香港。
為了盡快完成施工,中央和廣東省政府幾乎動員了可以動員的一切力量,全國15個城市50多家工廠調整生產計劃趕制各種機電設備。在建造過程中,石馬河遭遇了50年一遇大洪水,工地上連續遭受了5次臺風暴雨的襲擊。
1965年2月25日,由中國自行設計、自行建設安裝的東深供水工程如期全線完工。港九工會聯合會和香港中華總商會送來兩面錦旗,上書“飲水思源,心懷祖國”和“江水倒流,高山低首;恩波遠澤,萬眾傾心”。
在此后的20年里,香港方面多次向廣東求援增加淡水的供給,東深供水工程正式在1986年完成第二次擴建,彼時供港水量達到6.2億方,是最初建成時的10倍。
1988年香港又要求再增加供水,國務院1603號復函要求廣東省自行審批工程,一定要解決好香港人民的喝水問題。廣東省政府撥出了2.6億元的工程專項款,工程提前一年竣工。截至1994年初,東深供水工程每年對香港的供水能力已經達到11億立方米,徹底解決了香港缺水的問題。
廣東省政府2000年8月將東深供水工程注入粵海集團,成立廣東粵港供水有限公司,擔當向香港、深圳及東莞沿線八鎮2000多萬人口安全、優質供應原水的重任。
粵海集團有關負責人稱,三期擴建完成后,東深供水工程年供水能力從最初的0.68億立方米達到了17.43億立方米。工程擴建共挖填土石方2060萬立方米,如果將這些土石方筑一道寬2米、高5米的堤壩,這道堤壩足以從深圳一直延伸到北京。
“上世紀90年代后期,隨著深圳、東莞經濟的快速發展,對采取天然河道輸水的東深供水水質日益構成嚴峻挑戰,這也成為香港民眾關注的焦點。”該負責人說,為迅速并徹底地改善水質,消除對港供水隱患,2000年,廣東省投資47億元的東深供水改造工程全面開工。工程將供水系統由原來的天然河道輸水變為封閉的專用管道輸水,實現清污分流。
2003年6月28日,東深供水改造工程正式完工,工程設計年供水能力24.23億立方米,其中對港供水設計能力為每年11億立方米,能滿足香港30年發展的供水需求,更重要的是實現對港供水水質的提升,使其保持優于國家Ⅱ級水源標準。
從1991年至今,廣東省人大、省政府先后出臺了《廣東省東江水系水質保護條例》《東深供水工程水質保護規定》等13個法規及文件以確保東深供水水質。一個省為一條河、一個工程專門頒布如此多的法規,在全國實屬罕見。
據粵海集團有關負責人介紹,為了避免污染,河源、惠州、東莞、深圳等地為保護水質作出了巨大犧牲。僅以河源為例,為了保護東深供水工程水源新豐江水庫,河源放棄修建庫區公路,而是采取投資更大、耗時更長的移民措施,以防止“路通林毀水污染”。河源近年來已拒絕了500多個可能產生污染的工業項目,放棄了累計超過600億元的投資額。
歷經歲月的洗禮后,被譽為“生命水、政治水、經濟水”的東深水早已滲入香港的每一寸土地,這個跨世紀的工程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迎來了它的新篇章,而粵港兩地民眾在這一泓清碧的流淌中,早已血脈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