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李克強總理來到我市考察,讓全市人民備受鼓舞。期間,總理走進集寧區臥龍山北側棚戶區看望這里的居民時強調,一定要把棚戶區改造工作做實,力爭讓大家盡早住上新房、暖房、安心房。
按照李克強總理的要求,市委、市政府在原先棚戶區改造基礎上,進一步優化改造方案,加快棚改進度,以實際行動不負群眾的熱切期盼和總理的殷切囑托。2019年,集寧區計劃完成12000戶、104萬平方米棚戶區改造任務。面對時間緊、任務重、標準高的形勢,集寧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從45家行政、事業、企業單位抽調600余名工作人員組建了130支工作組,投入到棚改工作當中,加快推動棚戶區改造工程實施,“百姓別棚戶,舊城換新顏”的生動局面在我市開始上演。
即日起,烏蘭察布日報開設“棚改進行時”專欄,組織記者走進拆遷征收、棚改工作第一線,用手中的筆和鏡頭記錄下棚改中的精彩瞬間、暖心故事,帶您一起見證棚戶區改造全過程,留存真實的城市變遷記憶。
集寧區臥龍山北側棚戶區改造項目部的工作人員為已經簽訂征收協議的搬遷戶現場辦理手續。 王俊平攝
告別老舊平房,住進寬敞明亮的新居,是多少棚戶區家庭最樸素的夢想。
春節前夕,李克強總理來到烏蘭察布市集寧區臥龍山北側棚戶區考察時強調,一定要把棚戶區改造工作做實,力爭讓大家盡早住上新房、暖房、安心房。
遵循總理的諄諄囑托,全市上下齊心協力,加速推進集寧區棚戶區改造工程,力爭早日讓棚戶區居民實現“出棚進樓”,住上“新房、暖房、安心房”。
啃硬骨頭,集寧區棚改發力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近年來,集寧區的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鱗次櫛比的樓房高聳挺立。然而橋西老城區還有大片的平房區,房屋低矮,環境擁擠,群眾迫切希望棚改的“陽光”照到這里。
今年,集寧區棚戶區改造力度加大,進度加快。集寧區房屋征收管理辦公室副主任柳慧介紹,2019年集寧區棚改工作共開設了25個片區,其中橋西棚改項目涉及19個片區,9173戶居民。為保證棚改項目順利實施,集寧區從45家行政、事業、企業單位抽調600余名工作人員,組建了130支工作組,投入到棚改工作當中,同時編撰了《集寧區2019年棚戶區搬遷改造入戶摸底調查工作手冊》,發放給所有工作人員,組織系統學習。3月10日,邀請包頭市九原區棚改辦工作人員對集寧區參與房屋征收工作的700余名工作人員進行了集中培訓。并結合包頭、豐鎮等地安置方案,根據集寧區實際情況,制定了《集寧區棚戶區改造項目征收補償安置方案》并于3月11日在集寧區人民政府網進行公示。
“為了方便廣大被征收戶辦理相關業務,集寧區橋西新建了4000平方米棚改服務中心,共設置46個服務窗口,辦理內容包括房源選取、協議簽訂、協議審核、協議領取、征收補償款支付、不動產查詢、法律咨詢、銀行現金提取等業務。”柳慧介紹說,為了讓被征收戶早日住上“新房、暖房、安心房”,集寧區參與房屋征收的工作人員放棄春節假日,從正月初三就投入到棚改前期摸底工作中。
記者了解到,目前,房屋征收管理辦公室組織工作人員正對位于橋西棚改回遷區域的陽光華城小區二期棚改項目和橋西棚改項目第十三片區(原黨校家屬院)開展房屋征收工作。截止3月26日,兩個項目共簽訂協議725戶,其中陽光華城小區二期棚改項目簽訂協議450戶并已基本完成清運工作,橋西棚改項目第十三片區(原黨校家屬院)簽訂協議275戶。
苦干實干,真心誠心贏支持
“我剛剛簽完協議,協定準備搬進百旺新居。現在拆遷工作力度大,進度快,工作人員效率高,非常辛苦。”原居住在西沙河路的郭玉鐲女士正在與工作人員辦理房屋安置手續,她激動地說:“心里很期待,盼了好多年,終于如愿了。”
柳慧告訴記者,為使棚改工作在公正、公平、公開的環境中穩步推進,集寧區房屋征收管理辦公室組織了120名專業測繪人員與摸底工作組相互配合,深入到被征收戶家中,通過入戶調查、填寫民意調查表等,讓被征收戶感受到政府對“陽光棚改”的決心。通過全體工作人員的一致努力,贏得了被征收戶對棚改工作的支持,使摸底測繪工作效率顯著提高。
“摸底、入戶、量房,每一項都要細致地與群眾做工作。宣講政策,幫助居民做合理選擇,面對居民不同的訴求幫助他們疏導情緒,每一天都是夜半歸家。”集寧區房屋征收管理辦公室工作人員李睿鑫說。
面對忙碌的征收工作,房屋征收辦工作人員沒有因為勞累而懈怠,對拆遷戶給予了更多的耐心和關心。李睿鑫告訴記者,在拆遷工作中,遇到原舊黨校附近居住的一家貧困戶,老人歲數大,女兒有精神問題,兒子是單身,家里還有一個不滿6歲的小外孫,平日都是靠老人撿廢品補貼家用。當時入戶調查時,老人愿意貨幣補償,可是根據他們家實際情況,拆遷工作人員認為選擇房屋回遷比較適合,如果選擇貨幣補償,將來他們的住房就得不到保障。經過反復做工作,多次勸說,最終老人選擇房屋回遷,在房屋測量時,工作人員細心反復多次測量,確保做到不缺項漏項。現在老人的回遷協議已經簽訂,安心等著住新房,可是工作人員依然心系著他們,為他們聯系到了愛心團體,希望在今后的愛心幫扶活動中,有更多的人能幫助到老人。
跟隨工作人員的腳步,記者走進拆遷戶王京慧的家。屋內已沒有人居住,但是由于王京慧工作忙,房屋補償協議一直沒有簽訂,今天她專程請假趕回老房子辦理房屋安置事宜,工作人員當即現場辦公,講解起房屋補償政策,屋內項目評估標準等。王京慧說:“30多年的老房子,老人居住起來十分不便,沒有上下水,去最近的廁所也要100多米,雨天房屋漏雨,生活環境堪憂。聽說今年要拆老房,搬進新樓房,家里老人家特別高興,天天期盼著。”
“沒有共產黨,我們一家都不知道咋過呀,感謝黨的好政策。”拆遷戶常勇哽咽地說。56歲的常勇,屬于拆遷戶中的特困戶,家中的妻兒都是二級智殘,母親耳聾,自己又是二級肢體殘疾,身患糖尿病、腦梗,生活條件非常艱苦。由于房屋間距窄,只有1米多的距離,只有微弱的陽光照進屋內,讓這個黑漆漆的屋子有了些許亮光,屋內“干凈”的沒有任何設施,灶臺和土炕是全家生活的重心。聽說要拆遷,常勇早早做好了準備,把唯一取暖的煤爐也拆掉了,可是新房不能馬上居住,工作人員晚上入戶又幫他把爐子支起來,怕全家因為寒冷感冒生病。面對常勇的實際困難,房屋征收工作人員,幫助他選擇了貨幣補償,同時申請了廉租房。常勇即將拿到38萬余元的拆遷補償款,他說這是全家人的養老錢,生活有保障,也放心安心了。
棚改的步伐在全速推進,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越來越多的棚戶區居民將“出棚進樓”,集寧區橋西城區也將迎來美麗的嬗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