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改革
根據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總體安排,水利部按照“優化、協同、高效”原則,圓滿完成機構改革工作,進一步強化了水資源管理、節約與保護、河湖管理、水利建設與運行管理等工作,開啟了水利事業的新征程。
防汛抗旱
2018年,我國降水較常年偏多,局部地區降雨量突破歷史極值。全年共生成29個臺風,10個登陸我國,均多于常年平均數量。全國共有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454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北方部分地區發生春旱,江南等地發生夏伏旱。金沙江、雅魯藏布江發生4次堰塞湖險情。水利部采取一系列務實管用的措施,全年因洪澇災害死亡187人、失蹤32人,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少的一年。
河湖管理
2018年6月底,提前半年完成全面建立河長制目標任務;2018年年底,如期完成全面建立湖長制任務。全國共明確省市縣鄉四級河長30多萬名、四級湖長2.4萬名,設立村級河長93萬多名、村級湖長3.3萬名,河長制、湖長制的組織體系、制度體系、責任體系初步形成。針對河湖管理保護突出問題,水利部部署開展全國河湖“清四亂”(亂占、亂采、亂堆、亂建)專項行動、全國河湖采砂專項整治行動,加大對全國2000多處重點河段、敏感水域的日常巡查力度。
行業監管
去年水利部首次在全國水利行業大范圍采取“四不兩直”方式開展小型水庫暗訪督查。以“三個責任人”和“三個環節”落實為重點,分兩階段共派出385個督查組,對4702座小型水庫開展督查暗訪,對發現問題較多的省級水利部門進行約談通報,跟蹤抓好發現問題的整改落實。組織開展了兩輪河長制湖長制工作督導檢查,派出122個暗訪組,赴31個省份所有地市級行政區進行全覆蓋暗訪督查。
河湖執法
有力推進河湖執法,現場制止河湖違法行為近3萬起,立案查處違法案件近4000起,對700多個市縣河湖執法進行現場核查,省級和流域機構共掛牌督辦案件72件,水利部首次掛牌督辦5件,一批重大違法案件得到有效查處。在河湖執法工作中,累計向公安機關移交涉黑涉惡線索600多條。
地下水超采治理
2018年,首次實施華北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河湖地下水回補試點,利用南水北調水、引黃水和當地水源,向滹沱河、滏陽河、南拒馬河三條試點河段補水,累計補水6.27億立方米,形成補水水面約40平方公里,試點河流重現生機,沿線地下水水位逐步回升。同時,隨著水資源節約保護力度的加大和流域水量的科學調度,黃河干流實現連續19年不斷流,黑河下游東居延海連續14年不干涸。
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已開工133項,23項基本完工并發揮效益,在建工程投資規模超過1萬億元,圓滿完成政府工作報告確定的年度目標;福建向金門供水工程實現通水,“兩岸一家親,共飲一江水”的美好愿景成為現實;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加快實施,受益人口7800多萬,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1%。
水利扶貧
水利扶貧三年行動計劃啟動實施,2018年安排貧困地區水利建設投資1100億元,解決436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農村水電扶貧工程可惠及2萬建檔立卡貧困戶。
三峽工程
過去一年,三峽工程繼續發揮顯著的綜合效益。水利部通過科學調度三峽水庫等水庫群,連續第9年圓滿完成175米試驗性蓄水任務,并有效抵御了長江上游型大洪水。三峽電站年發電量首次突破1000億千瓦時,創年發電量新紀錄。三峽船閘和升船機年通過貨運量達1.44億噸,連續15年實現“安全、高效、暢通”的通航目標。
南水北調
南水北調工程運行平穩向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首次向受水區30條河流進行生態補水,相關河湖水量明顯增加,水質明顯提升,河流生態明顯好轉。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北延應急供水實施方案和東線二期工程規劃編制完成。超額完成年度水量調度計劃,東線向山東調水10.88億立方米,比上一年度增加22%;中線調水74.6億立方米,為年度計劃的129%。截至2018年底,東線連續5個年度圓滿完成調水任務,中線已不間斷安全供水1480余天,東中線累計調水220多億立方米,北京、天津、石家莊等40多座大中城市供水保證率有效提高,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