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缺水最嚴重省份之一的山西,水利扶貧對于破解貧困地區水利發展瓶頸問題、補齊水利基礎薄弱短板具有重要意義。2018年,山西水利堅持把促進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水利支撐和保障作為主攻方向,堅持把大力發展貧困地區民生水利作為重要抓手,強力推進農村飲水、水保生態、農田水利、防災減災工程,交出了一份精彩的水利扶貧“答卷”。
一處處農村飲水工程,為千家萬戶送去了汩汩清泉;一條條高效節水管道,讓群眾用水有保障、澆水更放心;一個個生態治理項目,讓昔日的瘠坡薄地變成了如今的“聚寶盆”……
飲水安全
抓牢主要矛盾 聚焦深度貧困
站在自家小院,看著水龍頭里嘩嘩流出的自來水,丁樊村村民馮培文滿心的喜悅溢于言表。
丁樊村所在的萬榮縣地處峨嵋嶺臺地,這里土厚水深、十年九旱,是有名的“干圪垯”“旱圪垯”,也是省定貧困縣。
“‘寧給一口饃,不舍一口水’說的就是我們這里,真的是滴水貴如油。”回憶起昔日靠著集蓄雨水過活的艱辛,馮培文感慨萬千,“不僅缺水,水還不干凈,總有一股泥腥味,看著臟,喝著苦。”
雖懷抱黃河,祖祖輩輩卻因水而困、因水而愁,飲水不安全問題成為萬榮縣脫貧路上的“攔路虎”。這一窘境伴隨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實施而結束。2018年,萬榮縣先后為全縣14個鄉鎮132個村解決了飲水安全問題,不久后,全縣農村群眾將全部喝上干凈、便捷的自來水。
“現在我們喝上了放心水,一擰水龍頭,嘩嘩的自來水,就像甘泉一樣,滋潤著鄉親們的心田。”馮培文說。
據2005年普查,山西全省農村飲水不安全人口達1 092萬人,占農村總人口的50%左右。山西山多川少,地形復雜,解決全省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涉及千萬個“山莊窩鋪”,受到歷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
“要補齊‘三保障’短板,農村飲水安全要做到改造一地、銷號一地。必須牢牢抓住主要矛盾,聚焦深度貧困,做到焦點不散、靶心不變,持續發力、盡銳出戰,打贏三年脫貧攻堅戰。”山西省委書記駱惠寧強調。
迎難而上,攻堅拔寨。近年來,山西持續實施了飲水解困、飲水安全全覆蓋、飲水安全鞏固提升等多個階段、高強度的農村飲水工程建設,全省農村飲水安全狀況得到根本性改善。數據顯示,全省共建成農村飲水工程3.3萬處,2 418萬農村人口受益,國家投資基本達到普惠,農村飲水工程實現全覆蓋。
2018年,山西持續提升農村飲水工程供水保證率和水質達標率,截至10月底,全省已落實資金14.88億元,完成投資12.08億元,完工工程受益村莊3 476個,受益農村群眾189.67萬人,其中貧困村2 057個、貧困人口39.32萬人,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從“無水喝”到“有水喝”,從“有水喝”到“喝好水”,一處處飲水工程為廣大農村群眾送來了甘甜的水,更是幸福的泉,因水而活、因水而變的故事在三晉大地不斷上演。
水土保持
提高山河顏值 強壯脫貧筋骨
“山山和尚頭,處處咧嘴溝。十年九不收,誰見誰發愁。”陽高縣大泉山曾經流傳著這樣一個順口溜,而這里描述的場景早已成為歷史,大泉山的生態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20世紀50年代,通過產業與水保生態相結合,大泉山成為“全國治理水土流失的一面紅旗”。經過幾十年的治理,目前已造林6萬多畝,森林覆蓋率超過80%,昔日滿目瘡痍的大泉山變得草木繁茂。
“大泉山之變,是新時代水保生態建設的縮影,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陽高縣水務局局長劉興明如是說。
的確,大泉山之變,變的不僅是環境,還有農民的生計。“過去地里基本沒啥收成,吃飯就是喝糊糊;現在坡地變平地,‘三跑田’變成‘三保田’,一畝地能收近千斤。收入多了,天天都是好日子!”大泉山村82歲的村民張有旺對水土流失治理帶來的變化贊不絕口。
提高生態顏值,強壯脫貧筋骨。近幾年,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引領下,山西水保生態建設工作全面提速。截至2018年9月底,山西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67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度達61.8%,全省水土流失面積大為減少,強度大為減輕。
如今,通過治理,像大泉山一樣實現水土重生、山川煥彩、脫貧致富的地方越來越多。
溝壑多、坡地多的石樓縣,在水土流失治理過程中發展“溝域經濟”,引導企業投入植樹造林、治溝造地、礦山生態修復,發展特色產業。平順縣圍繞宜林地、林緣地、梯田地等地塊,大力推廣連翹種植,積極探索產業發展與水保生態建設的新路子,讓“連翹”成為“搖錢樹”。在龍交鄉寨子上村,昔日雜草叢生的長嘴溝,如今建起了養魚池、養牛場、養羊場,沿著溝道蜿蜒而去,荒溝荒坡華麗變身為“好江南”。
“治山治水始終要緊扣以人民為中心這個主題,保持一方水土,造福一方百姓,以水保生態文明建設助推鄉村振興,帶領群眾治窮致富。”山西省水利廳廳長常書銘語氣堅定。
據了解,2018年,山西省將重點工程項目資金的90%安排到貧困縣,截至目前,58個貧困縣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320萬畝,為目標任務的89%,年底前已全面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綠色不斷延展,希望不斷升騰。水土流失治理“鎖”住了黃土高坡的山和水,生態文明理念在三晉大地不斷播撒,生態變好了,脫貧路寬了。
農田水利
補齊薄弱短板 增強致富能力
缺水是省情,如何讓有限的水種出更多的糧?這也成為山西省解水困惠民生的努力方向。在大力推進灌區建設的同時,積極促進農業節水轉型升級成為山西水利扶貧的又一重要舉措。
位于全省最南端的芮城縣,靠著黃河,一度卻只能望水興嘆。隨著大禹渡揚水工程的建設升級,目前灌區灌溉面積達50.84萬畝,受益人口26.8萬人。
“自從用上黃河水,澆一畝地的費用從100多元降到20多元,節水改造后,省工省時省錢還保豐收。”西陌鎮柏社村村級水管員呂發娃欣喜地說。
由于供水得到保障,灌區內幾乎無空白耕地,許多受益村成立了蘋果、梨、中藥材、養殖等農業合作社,一批高效觀光種植、蓮菜、養魚等特色農業應“水”而生,蓬勃發展。
山西近年來在貧困山區大力開展農田水利建設,打造千萬畝高標準旱澇保收田,農田實灌面積突破2 400萬畝,實現農業人口人均一畝水澆地,貧困地區脫貧致富能力顯著提高。同時,以農業節水為主攻方向,推進粗放用水方式向節約集約用水轉變,不斷提高農田灌溉水利用率。2018年年初,全省計劃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5萬畝,目前已完成20萬畝,投資15 500萬元。
除大力發展農田水利建設,山西還著重做好貧困地區大水網建設、防洪抗旱減災、水資源開發利用等工作,著力提高貧困地區防洪減災能力,重點支持干旱問題突出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抗旱水源工程建設,加強中小河流、山洪溝和易受洪澇災害區的防洪治理。2018年,全省58個貧困縣共安排中央特大防汛抗旱補助費1 559萬元,省級防汛抗旱補助資金1 072萬元,山洪災害防治項目資金1 344萬元,合計3 975萬元。
數據顯示,山西省流域面積200~3 000平方公里中小河流治理任務河長1 358公里,投資30.6億元,涉及貧困縣58個;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3座,全部在貧困縣。2017年12月29日,山西省水利廳提前下達2018年第一批中央水利發展資金;2018年3月下達第二批中央水利發展資金,目前,已完成中央投資的80%。
脫貧攻堅是一場硬仗,距中央全面脫貧的部署要求還有兩年的時間。補齊水利短板,增強發展能力,山西在加快水利扶貧的前進道路上從未止步,正朝著全面脫貧致富奔小康、一個困難群眾都不能掉隊的目標昂首闊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