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馬云19年輝煌的創業生涯,他作為互聯網企業大佬除了改變了中國和世界以外,小滿也注意到,馬云在促進中國現代農業發展方面其實也做了不少貢獻。
1
發起農村電商
2014年開始,阿里就開始布局農村戰略,在淘寶+天貓上主打農產品銷售;2016年阿里2016年持續發力,與全國各地方政府達成合作,共同打造從產源地到消費者的全程效勞體系,試圖打通產業鏈升級、物流服務、農村產業金融、跨境電商、原產地采購、線上營銷等多個環節,當年的銷售金額已逼近1000億元。
2
與袁隆平發力“海水稻”
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領銜的青島“海水稻”研發團隊,正與阿里巴巴農村淘寶在電商脫貧領域達成相關合作。袁隆平“海水稻”團隊發起畝產一千美金計劃,負責生產高品質高產量的中國稻米;而農村淘寶除了負責銷售,也將加入袁隆平“海水稻”團隊袁米農業科技領銜的中國稻米食味與品質研究院。
3
推出旺農貸服務
農村融資貸款難題一直著桎梏農村經濟發展,同時也蘊含這無限商機。阿里自然不會錯過這片藍海,聯合網商銀行推出了面向農村的純信用貸款產品,即旺農貸。
據了解,旺農貸最高可貸款50 萬,無抵押無擔保,農戶通過支付寶賬戶每月還息,本金償還上可選擇一次性還本或等額本金的方式。截至2017年 11 月底,旺農貸已覆蓋了將近 2.5 萬個村莊。
4
開啟生鮮新零售
盒馬鮮生是阿里在新零售領域的嘗試,2016年1月盒馬APP上線,至2017年3月已經達到100萬用戶。盒馬的主要品類是生鮮+餐飲,基于店鋪服務3km范圍內的消費者。消費者可到店取貨,也可選擇30分鐘免費送到家。
阿里的最新農業布局,就是前段時間震驚整個圈子的首創AI技術養豬了。借助阿里云ET農業大腦,阿里還想在農業種植端開展多項業務。可以說此舉是阿里正式進軍行情最復雜的農業生產端。

借助互聯網思維改造傳統農業,馬云可以說做了很多努力。其他行業大佬自然不甘落后,紛紛宣布進軍智慧農業。
比如:
京東邁開了大步子,一手“跑步雞”定向扶貧項目,一手京東生鮮零售并啟動京東生鮮全產業鏈標準制度,另一手則在涉足農業田園綜合體、都市農業領域;
海爾正實踐將工業生產的標準與設備安裝到農田,實現精準種植,通過自身的 COSMOPlat 平臺等農村網絡觸點,建立流通運銷體系;
中化農業正在全國各地打造MAP示范農場,主攻幫助規模種植戶種好地賣好糧;
騰訊主打提供互聯網+農業”整體解決方案,并提出“內容社交+眾籌”扶貧新模式;
百度正在探索AI農業和農機無人駕駛;
作為老牌的傳統農企,新希望集團提出5年內要培養出10萬新型農業專業人才;
網易、碧桂園、聯想目前聚焦的都是優特農產品,進行品牌布局,有所區別的是丁磊仿佛在鉆研小眾化的優特農產品路上一去不復返。
……

由此可見,農業農村目前已經成為資本熱土,各個行業大佬們投資的農業領域越來越寬。縱觀大佬們的布局,難免會回到一個經典的問題:在進行農業產業布局時,是農產品種植端優先,還是農產品銷售端優先?
馬云曾說:“大數據、互聯網解決的是讓土地增值的問題”,而當前中國農業的最大痛點,就是種植管理效益整體低下。這是基于耕種者種植數據的不準確、消費者的消費數據不準確、產業鏈監督者的管理數據無體系導致的。
搶占農業市場,關鍵在于如何獲取農業生產數據。因此,大氣候農業確立了優先獲取海量化的農產品種植數據的戰略方向,在研發和推廣農眼智能監測基站等系列產品時,選擇了和阿里集團旗下的阿里云公司合作,利用阿里云安全、可靠的計算和數據處理能力,在全國150多萬畝土地中每天24小時不斷采集田間氣象、土壤、空氣溫濕度、蟲情等數據,在指導農戶實現精準種植、品牌營銷的同時,也在力爭實現從種植端、運輸端到消費端的全程可視化溯源。
(農眼智能監測基站實地場景圖)
目前,大氣候農業在農產品種植端的努力已經初見成效,下一步將在實現順暢的農產品產銷對接上作布局。
那么,如何打開本地特色農產品的銷售渠道,讓其從田間直達全國老百姓的餐桌?我們認為,首先要利用全程可視化溯源,重新構建起種植者與消費者之間的信任關系。為此我們在8月底推出了一款全新的可視化工具:農眼全景。
(農眼全景)
作為全球首款將全景技術運用于農業物聯網領域的設備,一臺農眼全景可720°監控300畝農田,采用LoRa技術鏈接3公里內農機設備,并自動采集空氣溫濕度、大氣壓強、光照強度等作物種植環境數據,及GPS定位信息。
(農眼全景應用場景圖)
面向消費者與采購商時,實時的720°全景圖像體驗,可讓消費端可以足不出戶、聲臨其境地查看農作物生長全程,為農產品的品牌打造、電商對農產品品質的把控、產銷對接提供有效幫助。

在農產品上端優先,還是農產品種植端優先的問題上,作為農業局中人的你,是如何選擇的呢?更看好哪位行業大佬的現代農業布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