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訊 4月21日,三江源水生態文明建設高層研討會在京召開,有關部門代表、專家學者、三江源區代表匯聚一堂,共同就三江源水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保護問題進行研討。水利部總規劃師張志彤出席會議并致辭。中國科學院院士孫鴻烈、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作主題發言。
研討會由中國水利雜志專家委員會主辦,水利部水資源司指導,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青海省水利廳協辦,中國水利報社、水利部水資源管理中心承辦,旨在針對三江源生態保護及水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大問題,交流實踐經驗,吸納專家智慧,促進“中華水塔”堅固而豐沛,維護河湖健康生命,保障國家水安全。
近年,在有關各方共同努力下,三江源水源涵養能力整體提高,黃河源頭多個干涸的高原湖泊再現波光粼粼;水質始終保持優良,生態功能明顯恢復,長江、瀾滄江出境斷面水質持續保持在I類,黃河出境斷面水質持續保持在Ⅱ類,生物多樣性明顯增多,三江源生態保護成效顯著。
張志彤指出,三江源生態環境依然非常脆弱,確保“中華水塔”功能永續利用,必須做好以下重點工作:一是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正確處理生態保護與改善民生的關系、與維護穩定的關系;二是推動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積極探索推進江河源頭區綜合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統籌考慮各種生態要素,統籌使用各類補償資金,逐步提高和規范補償標準;三是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全面推行河長制,完善干部綠色GDP考核機制,并研究解決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過程中的涉水突出問題;四是加快科技創新支撐體系建設,加大水利科研單位對三江源保護方面的退化生態系統修復技術、氣候變化影響與適應對策等重大課題和關鍵技術研究,并加強人員培訓,改善專業人才短缺問題。
孫鴻烈對三江源水生態文明建設提出兩點建議。一是必須從流域整體層面出發研究三江源水生態文明建設問題,對冰川湖泊、高寒草甸、沼澤濕地等生態系統進行綜合考慮、統籌保護。二是在三江源水生態文明建設中,考慮三江源區整體生態文明建設,除了加強三江源國家公園的保護,還需重點加強草地的利用和保護。嚴控載畜量,嚴禁超采過牧,實現合理放牧;在三江源的支流、河谷建立冬春草場基地,解決冬春草場干枯問題,實現畜牧業可持續發展。
王浩系統梳理了我國大江大河源頭區的背景、分類與基本特征,指出江河源頭區的生態保護對整個流域的水安全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同時,重點介紹了目前江河源頭區實行的上蓄、限牧、調農、生態補償等水生態保護戰略,并結合三江源區特點,從加強水源涵養、嚴控載畜量、合理調整農牧交錯帶產業結構、加強源頭區水生態補償等角度,對三江源水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具體的建議與措施。
青海省水利廳、玉樹藏族自治州政府負責人分別介紹了三江源水生態文明建設情況和玉樹的歷史地理情況和改革發展現狀。水利部有關司局和環保部生態司代表,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長江科學院、黃河水資源保護科學研究院、北京水木維景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等科研院所、高校和規劃設計單位的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
有關部門代表、科研院所專家學者、三江源區地方政府代表共50人參加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