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農業是用水大戶,農業用水量約占經濟社會用水總量的63.1%,部分地區高達90%以上,但普遍存在用水效率不高、自動化程度低的問題。因此,大力發展農業節水、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有利于在農業用水量基本穩定的同時擴大灌溉面積、提高灌溉用水效率,也是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
自2011年開始,國家高度重視節水灌溉發展,連續發布《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全國節水灌溉發展十二五規劃》、《水利發展規劃(2011-2015年)》、《國家農業節水綱要(2012-2020年)》、《關于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意見》、《水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推進水肥一體化實施方案(2016-2020年)》、《農田水利條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加速推進農業高效用水的發展。
“十三五”的五年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在重點灌區全面開展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行動,期間新增建設高效節水灌溉工程面積1億畝。以東北節水增糧、西北節水增效、華北節水壓采、南方節水減排為重點,區域性、規模化推進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建設。
2月6日,《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發布會上,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唐仁健表示,現在地下水超采非常嚴重,同時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也很不均。尤其在華北、西北、東北這三北地區,是糧食生產的主產區。從長遠看,從中國的國情看,解決好缺水和高耗水問題,最迫切、最有效的途徑還是搞節水。因此,要把農業節水作為一個方向性、戰略性的大事來抓。要大力實施區域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行動,集中建成一批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并穩步推進牧區高效節水灌溉飼草料地建設,嚴格限制生態脆弱地區抽取地下水灌溉人工草場。加快開發種類齊全、系列配套、性能可靠的節水灌溉技術和產品。
噴灌作為節水灌溉的一種方式,經歷了百余年的不斷完善和提高,已經發展成為一種經濟有效、技術成熟的先進灌溉技術。根據水利部等相關部門統計,我國噴灌工程面積已達到0.47億畝,占全國高效節水灌溉工程面積近20%。特別是東北地區(含內蒙古中東部)發展噴灌工程面積較為迅速,約占全國噴灌工程面積的63%。近年來,隨著國家土地流轉政策的大力推進,出現眾多規模化種植戶,將為噴灌行業的市場發展帶來突破性的增長。
據了解,為提升噴灌產品裝備的科技水平,促進噴灌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中國農業大學于3月27—28日在北京召開“首屆全國噴灌科技與產業發展論壇”。屆時將邀請來自政府部門、科研院所、生產企業、終端用戶等噴灌產業鏈上下游的代表嘉賓,圍繞噴灌行業發展面臨的政策環境、市場趨勢、技術難題進行分析,直擊行業問題,深挖行業矛盾,分享創新技術,交流企業經驗,探尋新經濟環境下的產業發展模式。
北京灌溉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劉洋表示,近年來,噴灌在節水農業的應用中被關注度相比微灌要普遍偏低,但實際上噴灌設備在規模化農業的應用中,具有單畝成本低,易管理,自動化程度高等諸多優勢。希望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特別是在華北、西北、東北等糧食生產主產區發展噴灌技術,更加有利于推進農業規模化的發展。 來源:灌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