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10余年建設的南水北調工程全面通水兩年多來,這個地球上最壯觀的水利坐標系之一,已經取得了實實在在的經濟、社會和生態綜合效益。南水北調保障了包括特大城市在內的居民生活用水,農田的灌溉保證率得到提高——
歷經半個世紀規劃論證和12年艱辛建設,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于2014年全面建成通水,取得重大階段性勝利;通水兩年多來,南水北調工程有效地緩解了我國北方地區嚴重缺水的狀況,促進了地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供水保障——
35個大中城市受益
作為世界上覆蓋區域最廣、調水量最大、工程實施難度最高的調水工程,南水北調被規劃分為東、中、西三線,分別從長江下游、中游、上游向我國北方地區調水。
三條干線好比三條巨大的“水脈”,將長江、黃河、海河、淮河相連互通,形成了“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中國供水新格局——
東線工程,從長江下游江蘇揚州市江都區抽引長江水,沿京杭大運河一路北上,共設置13級泵站逐級提水,在到達黃河岸邊的東平湖后,分成兩路,一路過黃河向北到達山東德州,一路向東給膠東半島供水,干線全長1467公里,年供水規模87.7億立方米。將建的二、三期工程建完后,年調水規模將達到148億立方米,供水范圍將擴大到河北和天津。
中線工程,從湖北丹江口水庫自流引水,沿著中線主干渠向沿線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省(市)供水,干線全長1432公里,年調水規模95億立方米。未來的二期建完后調水規模將達到130億立方米。
西線工程,規劃從長江上游調水入黃河,主要解決黃河上中游地區的缺水問題。目前工程還在前期的研究和論證階段。
據悉,已經通水的東中線一期工程覆蓋北京、天津2個直轄市,及河北、河南、山東、江蘇等省的33個地級市,為受水區開辟了新的水源,改變了供水格局,提高了供水保證率。
國務院南水北調辦主任鄂竟平介紹說,東線一期工程累計調入山東境內水量約11億立方米,受益人口超過4000萬人,大大緩解了山東水資源短缺矛盾;中線一期工程累計分水量59.8億立方米,惠及北京、天津、河北、河南4省市達4900萬人。沿線受水區北京、天津、石家莊、鄭州、新鄉、保定等18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保障能力得到有效改善。
庫區移民——
40多萬移民安居樂業
2014年,隨著丹江口水庫蓄水到170米,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工程移民30多萬人的家園,淹沒在了浩渺的水下。
水庫移民被公認是“天下第一難”,很多國家因為移民問題導致工程“歇菜”,而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在時間短、任務重、情況復雜之下,將移民老鄉移到了“心”家園。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永久征地90萬畝,臨時用地45萬畝,搬遷群眾43.5萬人。
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征地移民司司長袁松齡介紹說,南水北調征地移民工作實行“建委會統一領導,省級人民政府負責,縣為基礎,項目法人參與”的管理體制,通過“征地移民任務與資金雙包干”,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政府對丹江口庫區移民實行16倍土地補償,并采取大分散小集中、整建制的有土安置方式。河南、湖北兩省在移民點選擇、土地調整、新村建設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傾斜性惠民措施,自2010年6月開始大規模集中搬遷,至2012年9月全部完成34.5萬移民搬遷,實現了“不傷、不亡、不漏、不掉一人”的搬遷目標,其搬遷強度創造了我國水利移民史上的奇跡。此間,兩省共調整生產用地46萬畝,建設移民新村649個,集中建房8.8萬戶、1200萬平方米,集中搬遷400多批次,投入人力10萬多人次,出動車輛4萬多臺次。
移民搬遷安置后,河南、湖北省以特色產業發展和就業服務為重點,在“穩得住”和“能致富”上狠下功夫,逐步實現了移民身安、心安、業安,移民生活水平總體高于搬遷前同期水平,自我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以河南省為例,丹江口水庫淹沒涉及淅川縣11個鄉鎮,140多平方公里,涉及移民群眾16.5萬人。河南省移民辦資金管理處處長朱明獻告訴記者,為解決“一搬窮三年”的問題,河南省確立了“強村富民”總體思路,激發移民內生動力,千方百計增加移民收入。據悉,為引領移民發展,河南省實施產業化幫扶政策。2015年底,全省208個移民村移民生產發展共投入資金22.5億元,已建成和在建移民生產發展項目達787個。同時,河南省還將移民后期扶持項目資金、生產發展獎補資金、政府產業基金和其他支農惠農資金,以集體資產的形式投向生產項目,吸引社會投資,壯大集體經濟。
人性化的政策為移民群眾創造了良好的生活環境,移民收入穩步增加。記者從河南南陽市了解到,2016年南陽市南水北調移民村人均年純收入有望突破9000元,部分村達到萬元以上,庫區社會經濟等各項事業得到長足發展。
效益明顯——
年增加工農業產值近千億元
水是生命之源,水資源的有效供給喚醒了受水地區的經濟發展潛力。據測算,東中線受水城市每年將增加工農業產值近千億元。
鄂竟平介紹說,南水北調受水區是重要的工業經濟發展聚集區、能源基地和糧食主產區,通過調水可以讓這些地區破除水資源短缺的瓶頸,更加有利于這些地區發揮區位優勢、資源優勢(2051.617, 6.79, 0.33%),建立富有特色的主導產業,并促進關聯產業的發展。
南水北調工程通水以后,一方面,使北京、天津、石家莊、濟南等北方大中城市基本擺脫缺水的制約,為經濟結構調整包括產業結構、地區結構調整創造機會和空間。另一方面,進一步促進受水區節水工作的開展,在受水區帶動發展高效節水行業,淘汰限制高耗水、高污染行業的發展。各地大力推廣工農業節水技術,逐步限制、淘汰高耗水、高污染的建設項目,實行區域內用水總量控制,加強用水定額管理,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此外,南水北調工程實行成本核算,促進水價機制改革,通過價格杠桿的作用進一步促進節水型農業、工業、服務業發展。
此前在建設期間,南水北調工程對水源區和沿線地區加大治污環保力度,投資數百億元進行水污染治理和生態環境建設,沿線地區在加大水污染治理的同時,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關停并轉了數千家污染嚴重的企業,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培育發展一批新型生態環保產業。
在東線治污之初,山東省內造紙廠有700多家,遍布各流域,排污量占了全省排污量的70%,一家廠就能染黑一條河。治污工作開展以來,通過實行嚴格的排放標準,對治污不達標的企業堅決關停,投巨資加快清潔生產,700多家企業最后只剩下10家,到2010年造紙行業COD排放量比2002年減少了62%,而產業規模卻是原來的3.5倍,利稅是原來的4倍,實現了經濟與環保雙贏。
在中線水源區,對礦物采選和冶煉、黃姜皂素生產、汽車電鍍等重點水污染行業加大治理力度,堅決關閉治理不達標企業,積極推進工業清潔生產,同時做強做大優勢裝備制造業,加快發展中藥材和綠色食品加工業,積極發展以旅游業為主的服務業。中線渠首所在的淅川縣九重鎮針對生態建設需要和移民土地大量減少實際,大力發展施用農藥、化肥少,經濟效益好的金銀花產業,通過建基地示范帶動全鎮發展金銀花面積1.35萬畝,年綜合產值近億元,成為當地涵養水源、保養水質、快速致富的黃金產業。
此外,南水北調提高了我國的糧食生產能力。其中,江蘇省揚州、淮安、徐州等市4500多萬畝農田的灌溉保證率得到提高。中線工程還可在南方豐水、北方干旱時,利用工程加大輸水流量,向北方地區的農業應急供水。 來源: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