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中線一期工程通水以后,南水北調受水區覆蓋北京、天津2個直轄市,及河北、河南、山東、江蘇等省的33個地級市,為受水區開辟了新的水源,改變了供水格局,提高了供水保證率。
東線一期工程自通水以來,累計調入山東境內水量約11億立方米,年均增幅近100%,受益人口超過4000萬人,大大緩解了山東水資源短缺矛盾。中線一期工程通水,使得沿線受水區北京、天津、石家莊、鄭州、新鄉、保定等18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保障能力得到有效改善。截至今天(12日),中線一期工程累計調入干渠62.5億立方米,累計分水量59.8億立方米,惠及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四省市達4700萬人。其中,北京市分水19.2億立方米,受益人口1100萬人;天津市分水13.4億立方米,受益人口850萬人;河南省分水22.1億立方米,受水縣區36個,受益人口1600萬人;河北省分水5.1億立方米,受水縣區37個,受益人口1140萬人。以北京為例,工程通水以來,南水北調水占北京城區日供水量近七成,全市人均水資源量由原來的100立方米提升至150立方米,供水范圍基本覆蓋城六區及大興、門頭溝、通州等地區,中心城區供水安全系數由1.0提升至1.2。
水質改善方面,北京市自來水集團的監測顯示,使用南水北調水后自來水硬度由原來的380毫克每升降至120~130毫克每升。
此外,南水北調工程通過調水和治污工程的實施,在生態文明建設和保障生態安全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工程全面通水兩年來,北京、天津等受水區6省市加快了南水北調水對當地地下水水源的置換,已壓減地下水開采量2.78億立方米。北京市、河南省許昌市城區以及山東省平原地區等超采區的地下水位已經開始回升。南水北調工程的生態效益不斷顯現。 來源: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