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豫丹江水與日俱增
根據《南水北調工程供用水管理條例》,水量調度年為每年11月1日至次年10月31日。2015年11月1日至今年10月31日為第二個調度年。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2014年底通水后,我省及時將工作重心轉向運行管理,加快配套工程建設,加強水質保護工作,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在河南的供水范圍不斷擴大,供水量穩步增長。
首個調度年我省共引丹江水7.38億立方米。第二個調度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累計向北方供水37.19億立方米,其中我省引入丹江水13.45億立方米,通水以來引水總計已達20.83億立方米。
目前,我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供水范圍涵蓋南陽、漯河、平頂山、許昌、鄭州、焦作、新鄉、鶴壁、濮陽、安陽10個省轄市及鄧州市。按照規劃,河南受水地區還包括周口市和滑縣,兩地配套工程已全部建成,正在進行靜水壓試驗,預計今年年底前有望實現通水。
有效破解水資源困局
我省人均水資源量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屬水資源嚴重短缺地區,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資源供需矛盾日趨尖銳。
禹州市神垕鎮鈞瓷四海聞名,經濟發展潛力巨大。但神垕鎮地處山區,缺水嚴重,集雨水窖、拉水車是過去群眾家中的“標配”,水資源成為制約神垕鎮發展的嚴重瓶頸。
南水北調工程向神垕鎮供水后,一舉破解了當地的缺水困局。目前累計供水167.05萬立方米,丹江水的滋潤讓這座中原名鎮更加活力充盈。
京津冀三地也大大夯實了水資源基礎,供水保證率明顯提升,供水格局發生改變。北京市城區供水中,南水占比已超七成。
我省不僅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的主戰場,也是核心水源地,在保水質方面做了極大努力,丹江水水質如今長期穩定在Ⅱ類標準,許多指標已達到Ⅰ類標準,沿線一些受水區水質差的狀況大為改善。
目前,全省共1600萬人受益于丹江水,沿線四省市受益人口已達4000萬。
生態效益逐步顯現
為維系經濟社會發展,我省許多地區多年來超采地下水,形成了大面積的地下水漏斗區,帶來一系列環境問題。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后,為各受水區壓采地下水提供了條件。根據我省制訂的方案,到2020年我省將減少開采地下水2.7億立方米。
一年多來,丹江水為地下水“減負”成效日漸明顯。在供水范圍內,我省加大地下水壓采力度,沿線地下水源得到涵養,地下水水位得到不同程度提升。
不僅僅地下水有效“減負”,過去各地被擠占的工農業、生態用水也成功“減負”,南來之水為受水區經濟社會發展、生態建設注入新的活力,也為水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條件。
為保護南水北調干渠水質,我省還開展了總干渠兩岸生態帶建設,總長度約631公里,面積23萬畝。目前建設任務已完成超九成,中原新增一條縱貫南北的綠色長廊。
在一渠碧波的潤澤下,中原大地勾勒出越來越多人水相諧的美景,正為“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的經典論斷做出最生動的注解。 來源: 河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