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水資源短缺外,水資源分布也十分不均。全省平均降水量從魯東南沿海的850毫米向魯西北內陸的550毫米遞減。地下水資源地區分布差異也很大,資源總量總體上是平原區大于山丘區,山前平原區大于黃泛平原區,巖溶山區大于一般山區。三是年際年內變化劇烈。受季風氣候的影響,豐水年、枯水年交替變化,連豐、連枯是我省水資源年際變化的主要特征。年際年內變化劇烈的自然特點,是造成我省洪澇、干旱等自然災害頻繁的根本原因。四是對調水依賴程度高。黃河水、長江水等外調水量占全省當地水資源可利用量的41.4%。對外調水依賴程度高,導致我省供水的主動性較差。
通過各方面努力,山東水資源保障能力大幅提升,但水資源短缺問題依然是我省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最大“瓶頸”制約,全省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315立方米,屬于聯合國確定的人均占有量小于500 立方米的嚴重缺水地區,受自然條件和極端天氣事件影響,我省旱澇災害呈現突發頻發重發態勢,近5年,全省就發生了有水文記錄以來最為嚴重的2010-2011年秋冬春三季連旱。
山東節水水平已經在國內領先,但是節水型社會并沒有真正形成。(2014年,我省萬元GDP用水量為36立方米,僅次于天津(16.7立方米)和北京(17.6立方米),居全國第三)。全省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離節水先進國家0.8左右的水平尚有很大差距,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是節水先進國家的2倍左右,全社會節水型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并沒有真正構建。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但水生態問題依然突出。水生態保護與建設肩負著實現經濟轉型、綠色發展、綜合實力提升的重任。
山東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但現代管理體制機制尚不完善,水資源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倒逼機制尚未真正形成;省級骨干水網基本建成,但現代水網功能難以充分發揮。 來源: 大眾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