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中線為受水區開辟了新水源,改變了供水格局。在北京,城區供水中南水占比超過70%,超過2億立方米南水儲存到密云水庫、懷柔水庫、十三陵水庫,將對北京市水資源調配、實現水源豐枯互濟,擴大南水供水范圍起到重要作用。在天津,今年中線工程供水將達8.56億立方米,這意味著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環城四區、靜海區和武清區等城鎮居民全部用上南水,城市供水“依賴性、單一性、脆弱性”矛盾得到了有效化解。在河北,由于水庫蓄水偏少,南水北調作為穩定的水源,為沿線大中城市提供了可靠的飲用水保證。在河南,南水北調供水范圍涵蓋了鄭州、南陽、平頂山等10個市及36個縣,農業有效灌溉面積115.4萬畝,供水效益逐步擴大。
中線源頭丹江口水庫水質穩定,一直保持在Ⅱ類及以上水質。受水區水質改善明顯,北京市自來水集團的監測顯示,使用南水北調水后自來水硬度由原來的380毫克每升降至120?1?7130毫克每升。
受水區生態效益逐步發揮。北京市堅持“喝”“存”“補”原則,向中心城區河湖補充清水,與現有再生水聯合調度,改善了河湖水質;向潮白河、海淀山前等水源地“補”入2.5億立方米南水,累計壓采地下水超過1億立方米,地下水下降速率減緩。天津市到2015年底,全市深層地下水年開采量控制在2.1億立方米以內,一年多來,減少地下水許可水量1010萬立方米,回填機井110余眼。在河北,南水北調工程通水后,先后向石家莊市滹沱河、邢臺市七里河生態補水7000萬立方米,河道重現波光粼粼,提升了生態景觀效果。在河南許昌市,向北海、石梁河、清?河生態補水615萬立方米,鄭州市利用置換出來的黃河水,用于生態水系建設,因缺水而萎縮的湖泊、水系重現生機,截至目前,河南有15座水廠水源,已由開采地下水置換為南水北調水,14座城市地下水水源得到涵養,地下水位得到不同程度提升。 來源:人民日報